李天兵 (Li Tianbing) (B. 1974)

简介
1974年出生于中国桂林,他在22岁时去到巴黎国立高等美院进修。在这里,他开始接触到丰富的视觉和文化资源,还有传统的西方历史。在这种的多样性环绕下,他很快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用来表达他自己的文化起源。这一点,既体现在传统中国技巧上,也体现在对当代西方手法的借鉴上。他的作品很快受到与老一辈当代艺术家,如张洹,严培明等同样的国际关注。
当李天兵来到巴黎的时候,他带着一个小小的相册,里面有5张他小时候的黑白照片。在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能拥有自己童年的照片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因为那是很昂贵的东西,一个家庭拥有一台相机更是极其罕见的,因此,很多那个时代的小孩子的成长期都没能被记录下来。李天兵的父亲是部队宣传部的士兵,所以可以时不时地借相机来纪录下他儿子三岁、四岁、五岁时的样子,这些形象在李天兵的作品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作为家里的独生子是他这一代人共有的特点,这种经历所带来的孤独对艺术家的心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艺术家经常在他的想象中寻求庇护,创作出由虚构人物所组成的游戏。
这种独特的经历形成了李天兵诗意的童年肖像,在他2006年对一个假象的兄弟的描绘里,我们可以充分地看到画家的独特表达。而后期的作品描绘了艺术家由一群兄弟和玩伴陪同,这形成了完整但不完全的“想象的”家庭相册。就个人层面来说,这些绘画提供了想象的童年一个亲密的画像,在这里,虚构与想象天衣无缝地结合了,从广义上来解读,该作品清楚地表明了一代人的共同损失,他们是在最个人层面上服从权威的命令下长大的。李天兵的作品交织了现今中国存在的二元性:东方和西方,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古代文化和现代消费主义。
艺术家的近期个展包括《都市场景》(2019),JD Malat画廊,英国 伦敦;《孤猴记》(2015),藝術門,新加坡;《李天兵个人画展》(2012),Stephen Friedman画廊,英国 伦敦;《我和我的兄弟》(2008),L&M Arts画廊,美国 纽约;《被遗忘的中国美》(2007),阿尔贝·伯纳穆画廊,法国 巴黎以及《百子图》(2006),卡舒亚·希尔德布朗画廊,瑞士 苏黎世。他亦曾参与多项重要群展,包含《凝观》,藝術門,中国 香港;《我们就是他们-皮祖迪收藏》(2017),美国当代城市艺术馆,美国 密歇根;《当代艺术的超现实与超现实主义》(2011),瓦伦西亚现代艺术学院,西班牙 瓦伦西亚;《艺术动态》(2008),今日美术馆,中国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