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至2023年9月14日

《致知在格物》:陈彧凡个展

香港

概要

香港——藝術門荣幸呈献上海艺术家陈彧凡个展《致知在格物》,展出的是不同系列的二维和三维作品以及精选的装置艺术。陈彧凡的作品以探索区域地理学为主题,并研究其如何塑造人的感知。《致知在格物》邀请观者关注人类意识的本质,强调我们与物的关联,以揭示个人、社区和社会之间的亲缘关系。

成名之作《木兰溪》(2011)是陈彧凡与兄弟陈彧君共同创作的项目,深入研究艺术家们的故乡福建省莆田市的河流木兰溪,以其中人与物的迁徙模式作为灵感核心。该装置是艺术家的标志性作品,奠定了他日后钻研自我认同的流动性的基础。当我们无法再分辨艺术、文化商品和物件挪用三者之间的区别时,陈彧凡对外界利用艺术引发社会的任何积极变化持怀疑态度。相反,他的应对策略是向内求索。以新儒学的形而上学为原则(《格物致知》),陈彧凡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激发出物性的新含义。

在截然不同的历史、城市的持续发展,以及周遭频繁的需求冲突等因素的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变得越来越不确定。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艺术作为练习自律的工具来恢复支离破碎的自我?艺术家指出:“空间不再是一个平面图像,它是一种可以体验到的有形的、心理上的存在。虽然物理空间的维度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来塑造我们的精神和心灵空间。”

陈彧凡的艺术创作旨在唤起大众的新思想和情感,让观者得以一窥艺术的变革潜力。他的二维作品在形式上混合绘画和装置,以传达一种具适应性的状态及开放性的解读。颜色、点和线的移动适当地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以叙事的布局陈列从物质的统一性作为起点,到揭示艺术家通过对材料的运用来反思社会秩序。而接下来的章节,作品将重点放在我们对于非物质化时代中艺术的残余及衍生性的集体矛盾心理。《致知在格物》在为观者提供开放式结局的干预下结束,有意识地为观众提供了一种踏上新的存在之旅的可能性,寻求精神哀悼的遏制,或者接受日益衍生的生活困境。

在《化一》中,陈彧凡巧用电铬铁在一张纸上刻下小点作为日常生活的仪式感,这幅实践冥想的作品表达了他对昔日家庭记忆和童年幻想的超然心理。观者可在画的中心看到一个立方体,暗示一个与社会隔绝的内部私人空间。此外,《时空的立方》采用夯土技术,将艺术家从300多年前的祖屋所拆除的墙壁碎片与泥土、稻草、芦苇和丙烯颜料结合,制作成一个充满情感牵连又看似平凡的容器,阐述人们对永恒和物质文化的渴望以及对其稍纵即逝的迷恋。《理想国》是一幅青蛙标本素描,左侧微弱的青蛙轮廓图像与右侧的假想徽章并列。

《文明之棍》由多条独立木棍组成,都是艺术家从亚太区主要木工分销中心之一的莆田所收集的红木边角料制作。每条木棍使用不同颜色的木片来模拟不同社区融合成一个同质的整体。《把它抛向空中—自由的尺度二》代表在全球视野下女性权力的失衡,油彩在木板上的流动和方向意味着不断变化和不稳定的状态。《文明的切片1》将木制权杖切成相等组件并在平面以网格展示,从而解构一致性的概念。《不确切的风景—春》用颜料分层进行实验,直到风景图像的原始轮廓消失。在《衍生物》系列中,陈彧凡将各种媒介整合到一个简单、质朴、单色的表面上,再以一种俏皮的方式重新排列。在此过程中,他将表面转化为一个按比例排列的连续网格,模糊了绘画和雕塑之间的界限。《厝》在风格上参考含木制元素和霓虹灯的圣物箱,表示纪念逝者的临时场所。在作品《一、二、一、一、三……》中,一台自动打字机被放置在两幅巨大的拱形白色画作的中间,白光鼓励着观者进入一个原始未知的世界,在那里写下一个超越自我经历的剧本。

关于陈彧凡

陈彧凡1973年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他1997年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艺术学院,2007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目前,他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陈彧凡的创作灵感来自“道”和“禅”,他的极简抽象主义绘画徘徊在视觉艺术和文学之问,或者说,至少他的作品洋溢着文学的气息。他将“道”与“禅”的哲学思想通过重复排列的点、线以及纯净的色彩转化为他独有的冥想过程和个人语言。陈彧凡的作品围绕着视觉的结构与意念的力量,并藉由物与空间的集与散,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实践。作品由点和线组成平面,面与物构成空间,再以叠加重复行为发展出时间的线索,艺术家与媒材的沟通过程成为一个重要主题——像是一种内观的冥想。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看——陈彧凡的作品是一种根植于观念的行为艺术。

作品

Installation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