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至10月20日
朱佩鸿: 空间的演化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荣幸呈现艺术家朱佩鸿在画廊的首次个展《空间的演化》,展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梳理了艺术家朱佩鸿最新的艺术创作,包括其架上绘画、绘画性雕塑和新媒体影像作品。在材料与意念的互动过程中,艺术家所融入的连续行动使作品本身在扩散和反应的演化过程中,规律且自发地生成出复杂的空间形态。正如艺术家所言:“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中,我感知并捕捉意识的流动,探索空间与意识的无限边界。”
朱佩鸿的绘画创作从画面上看是抽象的形式,但又不同于西方的抽象绘画,其创作试图还原和揭示出感性意识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此次展出其《我的空间》、《生长》、《物质》和《空间感知》系列的精选作品,画作均以丙烯颜料为主,辅以水性针管笔、丙烯绘画笔和油画颜料在油画布上创作而成。
《我的空间》与《生长》系列将艺术家的记忆和意识感知转化为独特的抽象绘画语言,前者专注于向内观察和自省的过程,注重画面的色块和色彩的自在逻辑;后者探索了个人内在空间和外部世界的动态对话,并将其转译成了一种可视的绘画语言,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状的线性结构和多次堆叠的色块。《物质》与《空间感知》系列是艺术家以新媒体技术对于三维空间感知的探索,在与知觉的互动过程中融入了连续性的行动。在《物质》系列中,艺术家将流体状态的黑色丙烯颜料浇灌在画布上,它们会随着重力滴落,与画面中其它颜色的空间产生一种互相拉扯的力,直至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感。而在《空间感知》的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将现实中的作品以数据形式导入虚拟空间之中,使二维架上绘画从平面中生长出三维的体积,而当再次回到架上时,三维空间又被二维平面吸入其中。
虚拟现实技术的使用,进一步使其身体成为感知外界的媒介,从而打破了架上绘画和雕塑、装置作品的藩篱。此次展出的绘画性雕塑作品《意识的时空》融入虚拟现实的艺术创作方法,结合了绘画与雕塑的特点。在虚拟空间中,艺术家的身体是透明的,其手中的画笔变成了VR摇杆,在此生成的每一个行为均被记录和转译成为三维数据的视觉图像。艺术家将精力集中在每一个手势上,由此形成的每一个笔触都会形成一种体积。作品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绘画与雕塑相融合,探索了在虚拟空间中记录和转译意识的可能性。
此次展览中的《Mix Space》和《意识之港》,是由艺术家与赵一霖组成的跨学科艺术工作室“朱佩鸿艺术工作室”创作完成,艺术家朱佩鸿负责作品的造型和色彩设计,而建筑师赵一霖则负责作品的结构和制作。这种跨学科的合作,将传统的绘画艺术借由虚拟现实和建筑设计转化为具有实验性和互动性的空间作品。
艺术家自2020年开始接触程序化生成艺术,从布面绘画到编程艺术的创作,使其创作从现实走入虚幻时空,挣脱开现实世界的规则,比如三维空间的场地边际和重力束缚不复存在。此次展览的新媒体影像作品《Mix Space》可被视为艺术家的一个意识剧场,其中所有的数据操作都由三维程序化软件控制。作品营造出一种混合虚拟与现实的场域,在这个时空之中,意识的交换成为了一种日常,而当意识离开我们的肉体,似乎有了一种白日梦的感官体验。
《意识之港》注重于建筑与意识的融合,源于对未来建筑功能的大胆想象,它探索了建筑与意识交互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建筑主要是服务于人类物理使用的功能空间;艺术家不仅将此件作品视为一个物理空间,它亦是意识的交互点,需要存储和处理庞大的关于记忆与感知的意识数据,具备高速读取和传输的能力,以及强大的算力来合成新的意识形态。在整体的建筑设计中,大型的扇面是用于大容量的意识存储区域,在环形通道区域,则利用多条线的互相连接增加算力速度以快速的传递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