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至2022年10月30日

象由心生

群展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即将呈现9位青年艺术家的群展《象由心生》,展览作品来自:李文光、李晓静、刘玉洁、罗月明、钱佳华、任日、陶轶、夏青勇和朱佩鸿。所有参展艺术家在“心象”与“画迹”之间,都选取了一种顺其自然的工作方法,既不把作品看作是自我精神的极端投射,也不将其视为纯粹的物质客体。艺术家在强化材料物性自然呈现的同时,弱化了人的主体意识,使人与物之间形成一种均势。从而,材料从绘画创作的客体,转化为创作过程的主体参与者,人的情绪与材料之自然质性在作品创作中本然契合,还原出物之自在灵性。中国传统哲学概念中的“象” ,兼具“形象”和“象征”之意,是以直观体验的角度,对具体事物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性认知。言为心声,象为心画;所谓“心象”,是指“心”与“象”的统一交融、合而为一,追求超越主客体分离的“忘我”之境。这是一种“忘我”的艺术创作状态,而作品中“我”又无处不在。

李文光1985年出生于中国上海。自2011年起,李文光由布面油画转向纸本创作,以宣纸与中性水笔为创作媒介,在创作过程中导入一种数学性的「抽象公式」,在网格化的框架中缓慢的、重复性的匀速排线。《护身符》是艺术家极具个人符号的系列作品,以红、蓝、黑三色中性水笔构画的几何图形,犹如万花筒般无限延伸与自我生发,画面中的三角形和圆形隐喻神力,呈现出神秘主义色彩。始于2017年的蓝色系列作品,是李文光在艺术形式多样性上的又一次探索。《启明星》和《静水深流》看似非常“抽象”,实则作品中是有叙事内容的,艺术家将某个事件、某种个人心绪或某一时期的日常记忆都投射到画面中。

李晓静1981年出生于中国山东,2009年硕士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李晓静的作品将非具象的和可辨识的形式结合起来,艺术家以作品中飘忽的线条、明显的擦拭和滴下的颜料,在认知的边缘营造了一种颇具氛围的意象,静谧且巧妙寓意,超越了画面本身所描绘的内容,给观者“画外之境”的联想。作品《节肢动物》中,一只节肢动物被放大,占据了斑点和墨滴遍布的世界。它的外貌特征与它所处的环境相呼应,这样的环境黝黑、斑驳、又带有好奇的探寻,都勾起了人们的好奇心。这些诗意般的观察视点,里面隐含了藏匿于各种现象之中的神秘本质。从李晓静的绘画中可以看出,这样的世界只有在超越言语之外的隐喻性视觉中才有可能产生。

刘玉洁1984年出生于重庆。2009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刘玉洁的艺术创作着力于探索装置艺术与平面绘画在空间上的关联性。其作品在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下,融入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功底,画面在色调上呈现出沉稳的灰度,传递出十分微妙的视觉体验。大自然中的瀑布是刘玉洁艺术创作的母题之一,艺术家将主观感受、情绪与思想融入客体瀑布之中;瀑布这一物象的层叠性,经由绘画装置的结构引导,呈现出不同时间与空间的转换。作品《瀑布图》中,瀑布由艺术家以高度简练的线条勾勒而出,刻画出画面的空间感;自上而下的构图方式,也给观者营造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时间遐想,呈现出时间的交替感。

罗月明1987年出生于山东。202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三工作室,获硕士学位。罗月明的艺术创作中囊括宇宙万千,画作中的天、水、树、虫等,都与他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画面始于对世间万物的捕捉,最终呈现的「模糊的象」却是平静而理性。这个过程不是靠逻辑的推理和论证,而是从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凭借直观的体验和领悟,对万物进行整体性把握。在纸本素描作品中,艺术家以铅笔在不动波澜地重复排线中所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具有表现性的艺术语言;其丙烯作品沿用了纸本作品中素描排线的方法,不同于纸本作品中因隐藏笔触所呈现的金属感,丙烯因其材质的特殊性,在形体过渡间展现出一根根具体的、细致入微的线条。

钱佳华198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11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钱佳华的绘画强调画面的扁平透视,作品中的色彩、线条与块面互为支撑,呈现出建筑般的精准度与节奏感。艺术家带有即兴行动的创作方式,拥抱作品中出乎意料之外的偶发性,画面的层叠中夹杂着随机、互动与平衡,艺术家在此过程中观察、体悟和记录着画面自在地生长。艺术家以画布的物理边沿作为界线,通过持续地覆盖、切割与牵引,画面中的色块与线条在偶然性中完成一次次地跃迁,层层叠加,逐渐形成一个充满叙事趣味的虚构空间。那些由人生经验、记忆和欲望组成的真切生活体验,构成作品中一个个充满戏剧性的瞬间,最终定格为画面中极具代表性的堆叠、拉扯、尖角等视觉元素。

任日1984年出生于中国哈尔滨,2014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2020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理学硕士学位。任日的作品运用了蜂蜡这一独特媒介,他对蜜蜂心理学的了解和自然的亲近让他得以与蜜蜂合作。艺术家的雕塑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和谐、解构、重塑和干预,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无法预期的、变化的和令人惊奇的结果。在《元塑系列之二》中,蜂王被置于盒子的中央,工蜂便开始围绕它筑巢。上帝七日创造世界,任日每隔一个星期就以掷色子的方式决定放置盒子的位置和方向,蜂蜡雕塑的形状也因此而改变。《元塑系列之三》则是探讨人类与蜜蜂关系的行为艺术表演,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平面,将蜜蜂按压在脸上、被蜜蜂不停地蜇咬。

陶轶1978年生于上海,2005年毕业于德国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音乐对他的影响内化在其画面的色彩和构图上,而在作品中建立某种自在的秩序感是其艺术创作贯穿始终的线索。陶轶的艺术创作有意在限定的规范中思辨自由与触碰未知,画面上即兴的绘画感和遗存的痕迹,形成时间肌理。《无畏》系列作品采用相同的横向构图,艺术家以手臂作为圆规在画面中心画出一道弧线,并以此为幅面分割。Abhaya直译无畏,取自Abhayagiri无畏山寺,是斯里兰卡的一座寺庙名字,据传东晋高僧曾取经求法于此。此作中覆钵式佛塔的形象被抽象为一道半圆,艺术家有意识地将画面的稳定性转化为一种庄严的精神,三米长的画布上除了这个半圆别无它物,画面得以释放其内在的宇宙。

夏青勇1988年出生于湖南,2011年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学士学位。夏青勇以自己的美术史知识和观念驾驭去进行创作,从宣纸的纸性特质上入手,把宣纸揉褶起来,自然成形,然后借助宣纸与水本身的质性消融笔迹,层层晕染下,人的意念亦融入作品之中,再展开宣纸,折痕的地方便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痕迹,或有或无,自然成趣。这些折痕造成的墨迹或墨痕有皴法的味道,但全然不同于毛笔的皴法,而具有硬边、硬朗感。夏青勇不仅以宣纸媒介的折痕特性形成美感,也将设色灌注其中,二者交互,是一种对比和对抗,折痕拒绝华润的设色,而设色需要齐整的平面来负载色彩。但折叠与折痕极端地拒绝了传统的设色规则,因此,宣纸抚平后所呈现的视觉就不同寻常,颇多当代的解构与重构意义。

朱佩鸿1987年出生于中国上海,201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硕士学位。《我的空间》系列专注于创作过程中闪现在画面中的点、线和色块,及其相互间因聚散与消解而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在此创作过程中,笔触之间互相叠加、覆盖,颜料缓缓滴落蔓延、凝固止停,反反复复直至这些碎片化的痕迹,达成一种内在的秩序,彼此间有机地互相连接,构建起艺术家头脑中所感知到的意识网络空间。其抽象动态气模装置《Space O》则借助虚拟现实技术用手柄代替画笔,以天空代替画布,释放存在于宇宙时空之中的磅礴的色彩能量。艺术家结合艺术和科技,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架起了一条通道,将其与我们的世界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