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藝術門宣佈成為駐約翰尼斯堡藝術家塞爾日·阿蘭·尼特格卡的亞洲代理

塞爾⽇·阿蘭·尼特格卡在他的⼯作室
© 塞爾⽇·阿蘭·尼特格卡。圖⽚由藝術家以及位於開普敦、約翰尼斯堡和阿姆斯特丹的史蒂⽂森畫廊提供。由蒂斯·杜拉特拍攝。

2025年1月—藝術門很高興地宣佈與瑪麗安·博斯基畫廊和史蒂文森畫廊合作,在亞洲代理駐約翰尼斯堡藝術家塞爾日·阿蘭·尼特格卡。

尼特格卡1983年出生於盧旺達,現居約翰尼斯堡,以其創新的繪畫和雕塑(包括大型、特定場域裝置)而成名。他的藝術實踐深受他早期作為難民的經歷所影響,探討了被迫移民以及錯綜複雜的文化和政治邊界所塑造的身份主題。

藝術家的作品涉及複雜的生存和身份概念。他探討了“談判生存的機制”,重點關注從“黑暗的塵埃到塵埃,黑色到黑色”中出現的黑人主題。他的難民經歷塑造了一種移民美學,使他能夠抽象化和形式化他的敘述,常常使觀眾從純粹的傳記閱讀中分心。

他創作的核心是「移動與負荷」的概念——隱喻移民所承受的負擔,包括流離失所帶來的精神、身體和心理負擔,以及伴隨一個人的文化敘事的歷史負擔。他的雕塑是應對這種身體負擔的一種手段,體現了一種反映存在的不穩定的偶然性。

尼特格卡的作品營造了一種沉思的狀態,鼓勵觀者進入一種孤獨的心態,並通過延遲來緩和情緒。他的藝術講述了空間的崩潰以及與構成主義和前衛藝術等藝術運動的聯繫,邀請人們回歸創作的基本概念。

藝術家遵循兩種創作軌跡:形象與抽象,將行為雕塑與視覺藝術融為一體。這種閾限的品質導致了“意義的滑移”,藝術家放棄了控制權並邀請觀者進入一個中介空間。他的雕塑和繪畫引發了敘事性的解讀,質疑存在的東西和缺失的東西,最終描繪出超越他個人經驗的集體心理景觀。

藝術門創辦人林明珠表示:「塞爾日·阿蘭·尼特格卡的作品是對身份和空間的深刻探索。他能夠通過各種媒介,以如此有意義的方式吸引觀者,特別是在抽象藝術領域。這使得他的作品在今天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很高興能在亞洲代理他的作品,並與新觀眾分享他強有力的敘述。」

藝術門很榮幸能夠呈現他獨特的風格,邀請觀者深入瞭解他的藝術視野。我們也很高興地宣佈,尼特格卡的個展將於2026年在藝術門上海畫廊舉辦,進一步提升他在藝術界的影響力。

18a1877

塞爾日‧阿蘭‧尼特格卡 b. 1983,《原地流離失所者: 工作室研究XXVI》, 2024, 布面丙烯, 133.5 x 133.5 cm (52 1/2 x 52 1/2 in.)

© 塞爾日·阿蘭·尼特格卡。圖片由藝術家以及位於開普敦、約翰尼斯堡和阿姆斯特丹的史蒂文森畫廊提供。由蒂斯·杜拉特拍攝。

關於塞爾日·阿蘭·尼特格卡

尼特格卡1983年出生於盧旺達,目前居住在南非約翰尼斯堡。2012年至2022年在約翰尼斯堡、開普敦、阿姆斯特丹舉辦個展。他的作品也曾在紐約(2020年、2018年、2016年和2014年)、喬治亞州薩凡納的SCAD藝術博物館(2015年)和達卡(2012年)展出。在他的職業生涯中,尼特格卡獲得了許多榮譽,包括巴內特和安娜莉紐曼基金會2019年頒發的格蘭特獎;2018年獲得克雷爾與愛德華多·維拉遺囑信託維拉雕塑特別獎;2010年獲得托爾曼視覺藝術獎,同年入選第九屆達卡雙年展,並獲得讓-保羅·布拉切爾基金會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