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19⽇–5⽉23⽇
歡迎做客
科尼利厄斯·安諾 | ⾦斯利·扎德 | 威爾弗⾥德·姆⽐達 | 斯佩佩洛·姆古尼
「70平⽅⽶」畫廊空間,中國上海市徐匯區衡⼭路41號⼀樓
概要
上海-70平⽅⽶榮幸呈獻群展《歡迎做客》。來⾃⾮洲的四位藝術家:科尼利厄斯·安諾(b. 1990,加納)、⾦斯利·扎德(b. 1989,加納)、威爾弗⾥德·姆⽐達(b. 1990,喀⻨隆)、斯佩佩洛·姆古尼(南⾮)透過他們的作品,分享了關於身份、社群與傳統的敘事。這些具象繪畫的主題圍繞著塑造⽣活認知的社會⽂化情境⽽展開,聚焦於現代性和其帶來的改變與適應性。
科尼利厄斯·安諾(Cornelius Annor)的創作主題,如「家庭和社群空間中的親密與和睦關係」,源⾃他在加納的個⼈經歷和回憶,及其攝影背景。作品《歡迎回來》重現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加納僑⺠歸國時所受到的問候和認同(包含愛、尊重和團結)。藝術家巧妙地運⽤了加納傳統紡織品,在作品中呈現了豐富的紋理圖案,營造出層層交織的記憶、情感和經歷的氛圍。 《讓我們談談》刻畫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家庭中團結合作的⼒量。
⾦斯利·扎德(Kingsley Dzade)的畫作以他的家鄉加納為背景,突出了他最愛的美⻝,並且運⽤⻝物這⼀⼈類⽣存的核⼼,編織了⼀段關於⺠族認同、社群連結和⽂化交流的動⼈敘事。 「共餐」(Commensality),即⼀起進餐的⾏為,成為了探索⻝物如何融⼊不同⽂化的⼀個視⻆,並且⿎勵志者反思飲⻝習慣與身份認同之間錯綜複雜的連結。在作品《共享⼀餐》中,札德引用⽤了加納諺語,強調分享和團結的重要性,繼⽽探討了⻝物和共餐在婚禮和葬禮等社交場合中建⽴關係的重要作⽤。
在《⾃我寵愛》中,⼀位肥胖的⾮洲⼥性在餐桌旁,吃著各類甜點與⾼熱量⻝品——包括披薩、數瓶可樂、⼀盒冰淇淋和甜甜圈等,畫⾯暗示了消費主義的滲透、全球化⽂化的影響及各種健康⻛的險示。
觀者得以理解⼥主⻆身體膨脹的緣由,以及潛在的糖尿病⻛險。 《最愛的⼀味 I》中,⼥主⻆正⽤尼⻰包裝袋喝⽔,同時端著⼀盤看似是她最愛的傳統菜餚。都市化帶來了對環境有害的⼀次性速食包裝材料的使⽤。這種現像不僅在加納普遍存在,在尼⽇利亞和其他⻄⾮國家也同樣存在。相反,在《眼饞》中,我們看到了健康的飲⻝和⽣活⽅式回歸到有機環境中。畫⾯的主⻆將天然蔬菜盛裝⼊碗中,與健康⻝品⼀起⻝⽤。餐桌旁的狗狗陪伴著主⻆,示意集體與分享。
威爾弗⾥德·姆⽐達(Wilfried Mbida)⼒求讓觀者沉浸在她營造的美與寧靜的氛圍之中。作品《⽣命之源》展現了喀⻨隆中部⼀戶⼈家的家庭空間,在看似⼀間廚房的空間⾥,架⼦上擺放著表⾯光潔閃亮的鋼鍋和碗。畫⾯中的⼥主⻆正看向窗外,藝術家認出她是⼥主⼈的妹妹,陽光透過窗戶照亮了原本昏暗的空間。這種寂靜的氛圍與⿊暗的環境,來自藝術家社群缺電的親身經歷。 《樂堡》描繪了⼀個現代化的客廳,⼀位⽼⼈躺在沙發上,⽽⼀個⼩孩凝視著窗外。電視畫⾯為空間氛圍增添了⽣⽓,⽽這在藝術家其他看似缺電的作品中,鮮少感受到這種活⼒。
斯佩佩洛·姆古尼(Sphephelo Mnguni)認為:「從⼀個⺠族認為重要的、他們為之創造時刻和慶祝的事情中,可以看出許多關於他們的信息。」因此,藝術家透過肖像畫和其本質審視了⿊⼈的敘事,
呼應當代論述中⿊⼈⽂化的積極性。透過對⽇常⽣活的觀察,藝術家審視⽂化、地域和身分認同之間永遠存在的混雜狀態。作品《伊贊潘德:根源》描繪了⼀只⼭⽺出現在⼀個現代化的場景。 ⼭⽺常作為祭品,⽽它在這⾥的出現,則促成了傳統⾮洲⽂化與當代發展關於身份融合的⼀場對話。藝術家在作品《⾟加:巨⼈之思》中向⼀位重要的當代藝術家致敬,感謝他對南⾮藝術產業的貢獻。他筆下的⿊⼈肖像應因其美感⽽被欣賞,⽽不應被置於殖⺠主義的主觀框架中。姆古尼的作品探索了以城市⿊⼈經驗和視覺⽂化
為基礎的新興⾮洲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