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ART SG 新加坡藝博會

關於展廳

2024年1月19日至21日

新加坡海灣舫大道10號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018956

展位BD08

新加坡—藝術門十分榮幸參與第二屆ART SG新加坡藝博會,該藝博會是東南亞最大型的國際藝術博覽會。在此屆藝博會上,藝術門將展出來自中國、奈及利亞、斯洛伐克、英國和美國等多元藝術家的作品選集,展現了畫廊美學的廣度。參展藝術家包括阿麗米·阿德瓦勒(生於1974年,奈及利亞)、薩姆森·阿金尼爾(生於1986年,奈及利亞)、賈娜·貝尼特斯(生於1985年,美國)、塗鴉先生(生於1994年,英國)、米高·科爾曼(生於1987年,斯洛伐克)、大衛·拉切貝爾(生於1963年,美國)、安東尼·麥克勒夫(生於1975年,英國)、巴巴吉德·奧拉通吉(生於1989年,奈及利亞)、安雅·潘西爾(生於1993年,英國)、仇德樹(生於1948-2020年,中國) 、秦玉芬(生於1954年,中國)、黛博拉·塞貢(生於1994年,奈及利亞)、蘇笑柏(生於1949年,中國)、張健君(生於1955年,中國)、朱金石(生於1954年,中國)及朱佩鴻(生於1987年,中國)。

奈及利亞藝術家阿麗米·阿德瓦勒展開了一段創意之旅,圍繞著揭示定義非洲體驗的深刻之美和文化織錦。此次展出的是他最新的系列作品《具象融合》,探討傳統寫實和當代抽象在人物繪畫領域的交會之處。它證明了藝術家協調不同藝術元素的能力,為當代藝術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表達潛力提供了全新的視角。

多學科當代藝術家薩姆森·阿金尼爾的藝術結合了維度、空間和美感,通過廢棄物和財富的相互作用,讓人們潛意識地一睹看不見的事物,喚起一種永恆的約束和無限感。阿金尼爾的作品融合了抽象、寫實、肖像畫、後印象派和裝置藝術,採用造型、鑄造、繪畫、縫製等多種技術,將觀者引入創作的過程中。他多產的藝術創作涵蓋了廣泛的風格,以其變革力量吸引觀眾。

今年的新加坡藝博會為賈娜·貝尼特斯25年來的藝術創作歷程帶來了一場突破性的轉折。貝尼特斯以手勢抽象和具象肖像畫捕捉人體的活力而聞名。但這一次,她選擇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主題: 花朵。簡單來說,她以兩幅作品呈現了單一的主題:《大麗花1》和《大麗花2》。這些近景描繪作品更像是一幅肖像畫而不是靜物畫。它們讚美了主題的獨特性,至少是實際花朵大小的十倍以上。近距離的描繪角度十分親密,幾乎是羞澀的。藝術家邀請觀者靠近大麗花,仿佛要聞其芬芳。每一片花瓣都被精細地刻畫出來,角度是用畫線描摹,褶皺透過光與影展現出來。

多年來,米奇和其他迪士尼角色的演變經歷了一些顯著的變化。塗鴉先生從無數細微的蛻變中汲取靈感,創作了合作系列《Disney Doodles迪士尼塗鴉》,向華特迪士尼公司成立100周年致敬他的創作,準確地重新詮釋了各種經典場景,同時融⼊了他⾃⼰獨特、古怪的繪畫⾵格,並在作品中加⼊了各種迷你塗鴉來取代傳統平⾯、塊狀的顏⾊。

米高·科爾曼近年一直致力在植物世界中尋找靈感。花朵、花園和周圍自然的美讓他充滿快樂。他用扁平堅實的油畫顏料塊將這份快樂轉化到畫布上。這些顏料塊既是裝飾品,也是主題,它們增強並打破了在構圖中的存在感。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捕捉觀者眼中的激動之情。藝術家目前在巴黎居住和工作。

在80年代末從事攝影事業期間,當時17歲的拉切貝爾獲得了安迪·沃荷首份工作邀約,為《Interview》雜誌拍攝照片,促使他接觸到國際刊物和名人。作為少數能將編輯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平衡作為自我表達語言的人之一,拉切貝爾通過大膽、充滿活力、時刻風格化的調色板和創造力,試圖通過整體性的人物形象、宗教和社會環保主義來革新藝術形式。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藝術史和流行文化的啟發,其中的一部分作品喚起了古典主題和當代藝術,提供了對標誌性圖像的另類解讀。

安東尼·麥克勒夫被稱為現代表現主義者,他的作品植根於社會評論和自我審視。作品《阿⽡(花卉畫)》反映著⿆克勒夫與⽇俱增的對觀察⾃然世界的興趣。標記製作的演變和嘗試以⾮傳統的動態⽅式使他的油畫多了創作性的開端。這些花卉繪畫亦受到埃⽶爾·諾爾德、⽂森特·梵古、柴姆·蘇丁等印象派畫家的影響。

巴巴吉德·奧拉通吉是一位自學成才的奈及利亞藝術家,他將展示他的《部落標記》系列中的超寫實粉彩和壓克力肖像作品。這個系列深入探索了面部劃痕的傳統文化,這一實踐在奈及利亞的農村民族部落中被用於身份識別和社會等級分類。雖然奧拉通吉的主題是虛構的,但他巧妙地結合了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個體的面部特徵。

安雅·潘西爾是一位居住在倫敦的紡織藝術家,她具有威爾斯和迦納血統。潘西爾將傳統手工製作地毯的技術與非洲髮型設計方法相結合,她的創作主要以自傳為基礎,靈感來自於她的童年、家庭故事以及威爾士和迦納的神話傳說,同時探索身份認同和性別勞動,並試圖推廣那些與女性和其他邊緣群體相關而在歷史上被貶低的藝術實踐方式。

仇德樹深受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作品在宏觀和微觀層面上描繪了自然變化。最初他對岩石板上的裂縫產生了興趣,隨後意識到它具有無聲但自然的力量。通過在宣紙上使用墨和色彩,他的系列作品《裂變》表達了對精神平衡和自我療愈的內心渴望,但同時也提出了對現代中國快速變化景觀的反烏托邦式願景。

自1980年以來,秦玉芬借鑒中國傳統書法和寫意繪畫風格,發展了一種簡約的抽象水墨畫風格。在《色彩遷徙》中,她在大型宣紙上使用了彩色礦物顏料和墨水。廣闊的筆觸、流動的色彩和浸透水墨的表面超越了傳統水墨畫的色、墨、粉的美學,拓展了當代水墨藝術的視野。

黛博拉·塞貢的繪畫可以被描述為立體派和抽象藝術的融合。她採用了一種富有趣味和純粹主義的方法,將形態放在複雜細節之上,並探索多樣化的藝術媒介。她的作品主要圍繞在形象的表現展開,特別注重肖像畫。創作靈感來自她作為女性的個人經歷,以及她對所處空間的觀察。

蘇笑柏創作了一種感性而嚴謹的藝術,它無法被歸類,然而它所選擇的媒材——漆器——卻深植於中國歷史之中。他的作品既放縱又神秘,既具有挑戰性的雕塑感,又有精美絕倫的繪畫技巧。從貝殼般的光澤到感性而曲線優美的輪廓和磨損的質感,它們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擁有自己的歷史、特徵和獨立存在。他的藝術不是描繪其他物體,而是與存在本身的概念相互交融。在其核心,作品運用藝術的視覺語言和背景來體現既具有哲學意義,又具有普遍性的問題,觸及日常人類層面。

在1980年代,張健君踏上了抽象繪畫之旅。他通過語言的完整性表達了對人類和宇宙的觀點,並不斷探索存在的本體狀態。他的作品展示了對東方風格的堅定信念和理解。《第一滴水》系列凝聚了他對生命起源的想像,將其描繪為一個複雜的瞬間,捕捉了水的多樣化運動。一滴孤獨的水珠與無邊的漣漪之間的對比,通過時間的瞬間和永恆之間的戲劇性和詩意而展現。

朱金石是中國抽象藝術和裝置藝術的先驅。儘管作品抽象,卻紮根於隱喻之中。他將瞬息萬變且內在的經驗融入惰性物質之中,通過想像力和深刻的表達,找到了一種富有表現力的等效形式。展出的作品包括朱金石標誌性的抽象厚塗畫,包括《關雲長是誰》。這件作品是關鍵作品,以經典小說《三國演義》作為隱含背景,建構了一個抽象的多維空間。

朱佩鴻1987年出生於上海,其藝術創作的靈感源⾃他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視覺記憶。在作品《生長》中,藝術家專注于點、線和⾊塊,筆觸重疊並相互覆蓋。顏料慢慢地滴落、擴散,凝固、停⽌,反反復複,直⾄這些碎⽚化的痕跡達到⼀種內在的秩序,有機地相互連接,構建出藝術家頭腦所感知到的意識網路空間,猶如介於現實與虛擬間的烏托邦精神景觀。

展位位置:

art sg 2024 stared floor plan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