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14 倫敦藝博會

展覽日期

2014年2月28日-2014年3月2日/A2展位

傳媒預覽和開幕酒會:2月27日(星期四),下午2時至9時

開放時間:2月28日(星期五),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3月1日(星期六),上午11時至下午7時;

3月2日(星期日),上午11時至下午5時

 

 

藝術門將參展Art14 London

呈獻崔正化、Jenny Holzer、李華生、李曉靜、Yinka Shonibare MBE (RA) 、蘇笑柏、孫鈞鈞、 周英華和朱金石的作品

 

Rose Garden I 玫瑰花园一, 2013, Mixed Media, household paint with precious metals & trash 综合材料, 普通颜料,贵金属,垃圾, 244 x 183 cm (96 x 72 in.)

周英華,玫瑰花園 I,2013,混合媒介:普通顏料,貴金屬及垃圾,244 x 183 cm (96 x 72 in.)

Yellow Yulan Magnolia Spread on the Floor

朱金石,舖地的黃玉蘭,2013,布面油畫,180 x 160 cm (70 9/10 x 63 in.)

_MG_0533.CR2

Jenny Holzer,《Pearl的常理和生存》,2013,水平LED電子顯示屏,24 x 173 x 6 cm (9 2/3 x 68 1/10 x 2 2/5 in.)

 

展館地址:倫敦 Olympia Grand,Hammersmith Road,Kensington, W14 8UX

 


 

香港 – 藝術門榮幸宣布畫廊將於2014年2月28日至3月2日參展Art14 London,展位號A2

畫廊再次回歸倫敦參展第二屆的藝術博覽會,將呈現多位著名藝術家的一系列重要和最新作品,包括崔正化(首爾)、Jenny Holzer(美國)、李華生(四川)、李曉靜(北京)、蘇笑柏(上海)、孫鈞鈞(北京)、周英華(洛杉磯)、朱金石(北京)和 Yinka Shonibare MBE (RA) (英國)。

藝術門在二十多年間一直致力推廣中國當代藝術,不斷為年輕新秀及已成名的藝術家提供展示其作品的國際化平台。與此宗旨相契合,畫廊將於今年在博覽會上強勢呈現亞洲當代藝術。

中國抽象藝術大師朱金石曾積極參加地下文藝活動,並且是著名的開創性前衛藝術家群體“星星畫會”的成員,藝術家艾未未和馬德生亦是其中主要人物。朱金石將於此次博覽會展出一列大尺幅、布滿厚重顏料的繪畫作品,其顏料之厚看起來像懸掛在畫布上,仿佛隨時會滴灑和脫落一樣。繼去年藝術門在Art13 London以特別項目呈現他的裝置作品,朱金石在全世界參加了多個重要展覽,包括現在正在邁阿密舉辦的魯貝爾家族收藏(Rubell Family Collection)展覽《中華廿八人》。

博覽會重點呈現的作品包括著名中國藝術家蘇笑柏的三幅以大漆為媒介的作品,他在德國學習和生活期間受到Gerhard Richter的影響,繼而擺脫了習得的傳統寫實繪畫技巧,轉向對繪畫結構和語言本身的追求和尋問。2014年對他來說將是另一個重要的一年,藝術門將在今年5月於香港畫廊舉辦蘇笑柏的個展並出版畫冊,該個展由英國著名策展人Paul Moorhouse策劃。同時展出的還包括年輕藝術家孫鈞鈞色彩飽滿、充滿活力的抽象繪畫作品,其作品受到中國漢字的特點以及正負空間關係的影響。

藝術門將展出與韓國藝術家崔正化合作的首個項目-以現成LED燈、塑膠碗和鋼鐵為材料創作的全新場地特定燈光裝置作品。崔正化以色彩多樣的裝置作品而聞名,其材料常常在韓國的街邊市場中搜集而來,他曾在威尼斯雙年展韓國館及倫敦的Hayward畫廊展出,亦曾在世界各地眾多美術館舉辦個展。

美國藝術家Jenny Holzer首次以中文文字為媒介創作的、突破性的LED燈光裝置新作將首次亮相英國,此作品曾在去年9月香港藝術門舉辦的Jenny Holzer首個香港個展《光流》上展出。Jenny Holzer是當今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一,她以創作大型燈光投射文字的公共作品而聞名。其作品受到文學、社會和政治的影響,探索透明度、性、道德和權力等觀念。

世界著名中餐館MR CHOW的創辦人周英華的最新作品也將亮相此次博覽會。這是周英華相隔50年後再次在英國展出他的作品,其大型布面綜合媒介作品運用了各種稀有和日常材料,包括紙幣、金箔、液態銀、垃圾、蛋黃和橡膠手套等。

周英華的作品反映了不同文化傳統對他的影響,以及他作為戰後一代的成長經歷。他的作品同時也借鑒了抽象表現主義、色域繪畫及其形式的一致性,以及中國山水畫的筆墨和書法傳統。周英華目前正於藝術門香港畫廊舉辦其最新個展《畫家的祕訣》。

在此次博覽會上,藝術門亦將與倫敦Stephen Friedman畫廊在Art14特别项目空间聯合展示尼日利亞裔英國藝術家Yinka Shonibare MBE (RA)的兩件裝置作品。

作品《Cannonball Heaven》是由Shonibare受第四基柱委托創作時進行的一項研究發展而來,這件委托創作的作品《Nelson’s Ship in a Bottle》是以特拉法加爾戰役著名的海軍上將旗艦皇家海軍“勝利號”為原型,並按照1:30的比例微縮創作而成。在參觀這艘戰艦時,藝術家對船上的大炮尤為感興趣-這些大炮無疑對英國艦隊所向披靡的地位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隨後,藝術家仿制了其中一個大炮作為他作品的關注點。博覽會展出的裝置作品中兩個身穿華麗制服、正在發射炮彈的人物形象反映的即是那一時期的海軍軍官。服裝作為地位的一種顯示,在建立和維護社會等級秩序中具有關鍵的作用;這一點在在諸如軍隊的等級化關係網絡中更為明顯。此類指涉權力結構的視覺隱喻深深吸引Shonibare,他巧妙利用我們慣常的期待挑戰既定的秩序。

《Dreaming Rich Painting》是2013年Shonibare為他在香港藝術門的個展《夢想變富》創作的作品,展覽展出的一系列新作品表達了他對香港現代社會勞工、權力和財富相互關係的看法,並延續他對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探索。

此次博覽會上藝術門帶來多位世界重要藝術家的精選作品,體現了畫廊一貫致力於東西方跨文化對話與交流的使命。

藝術門創辦人林明珠女士對此談到:“繼去年在首屆Art13 London獲得空前成功後,我很高興能再次在倫敦展出世界各地藝術家的精選新作。我們一直在為藝術家尋求新的市場,讓更多的人得以關注他們的作品,而參展Art14正擴大了藝術門的網絡。”

崔正化

崔正化(生於1961年)既是藝術家,也是建築、家具和室內陳列設計師。作為最知名和最活躍的韓國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曾在眾多雙年展中展出,包括2004年利物浦雙年展、2005年威尼斯雙年展和2006年新加坡雙年展,並於2006和2007年分別在倫敦Asia House和Wolverhampton展出。

崔正化的作品強烈的設計元素和色彩在初看之下像是波普藝術;然而他的作品包含了對表象之下所隱藏的內在價值的探索和發現。其作品視覺審美的內在辯證關係挑戰和質問著我們──作為觀者,我們或許對當代藝術的其他形式太易滿足。

崔正化運用最為普通的材料進行藝術創作,他在梳打水瓶、購物袋和99美分商店的彩色塑膠盤子中獲得靈感。受到既和諧又混亂的都市環境啓發,這位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通過在建築外部創作裝置作品來減弱美術館體系的等級性。他曾用1000扇廢棄的門創作10層樓高的裝置作品,用200萬件垃圾做成花環裝飾首爾奧林匹克體育館──將建築的外觀轉變成一件閃閃發光的珠寶。在其他的作品中,他通過使用垃圾食物和塑膠花朵來探索人造物與永恆的觀念。他拒絕將他的作品分類,留給觀者以個人的角度定義和闡釋作品的空間,正如他的一句格言所說:“我的藝術即你心所感。”

Jenny Holzer

三十多年以來,Jenny Holzer在眾多公共空間和國際展覽中展示了她煽動性的理念、觀點和憂傷的情感,其中包括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七號大樓、德國國會大廈、威尼斯雙年展、紐約和畢爾巴鄂·古根漢博物館以及美國惠特尼美術館。

她將文字作為創作媒介,這些文字往往被呈現在T恤、牌匾或LED顯示屏上,公共尺度對於她作品信息的傳達不可或缺。從1970年代末紐約市的街頭海報,到最近在景觀和建築上的燈光投射裝置,Jenny Holzer的藝術實踐將無知和暴力與幽默、善良和道德勇氣對立和並置起來。

Holzer於1990年獲得威尼斯雙年展Leone d’Oro獎,1996年被世界經濟論壇授予水晶獎。她擁有俄亥俄大學、威廉姆斯學院、羅蘭島設計學院、新學院以及史密斯學院的榮譽學位。她於2011年獲得 Barnard Medal of Distinction獎。Holzer生活和工作在紐約。

李華生

1944年生於四川省宜賓市,李華生早期的水墨創作主要是承襲傳統文人畫,師承成都著名畫家陳子莊,追求筆墨意趣。20世紀80年代中期,他的水墨受西方現代繪畫的影響,開始追求更為主觀性的表現。

他的創作方法近似於禪宗的參禪,畫筆就是自我心靈的寫照。他的個展包括:《中國當代藝術的十個個案—世博展—筆觸·李華生畫集》(2010),800藝術區,中國上海;《李華生—新文人畫》(2006),藝倡畫廊,中國香港;《個展》(1998),美國三藩市中華文化中心,美國三藩市;藝倡畫廊,中國香港。他曾在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紐約、新加坡和台北舉辦過展覽。

李曉靜

李曉靜(1981年生於山東),她於四川美術學院獲得版畫學士學位、油畫碩士學位。2012年5月,她參加了藝術門香港畫廊的開幕展覽《中國抽象藝術,80年代至今:憶原》。其他群展包括《+關註》(2011),上海當代美術館,中國上海;《意派——世紀思維》(2009),今日美術館,中國北京。她的作品曾在中國重慶、印尼雅加達等地的美術館及畫廊展出。她現在生活和工作於中國北京。

蘇笑柏

1949年出生於湖北省武漢市,1984年蘇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學習。1987年,蘇獲得獎學金前往德國杜多爾多夫國立藝術學院進行研究生學習。1992年,蘇旅德國。蘇笑柏近期的個展包括:《大境》(2013),國立台灣美術館,台灣;《蘇笑柏》(2013),藝術門,香港;《蘇笑柏》(2011),其他畫廊,上海;《蘇笑柏個展》(2010),Raketenstation Hombroich,德國;以及 《色彩王朝》(2009),蘭根美術館,德國。蘇的作品在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柏林、杜塞爾多夫和莫斯科的畫廊及美術館曾進行廣泛的展出。

孫鈞鈞

1973年出生於中國江西。她曾修習於渥太華美術學院,並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美國視幻藝術大師第一人Larry Poons。現在生活和工作於北京和紐約。她的展覽包括《心塵》(2012),藝術門,香港;《孫鈞鈞個展》(2012),今日美術館,北京;《孫鈞鈞最新油畫展》(2011),Jawspace畫廊,美國紐約;《毫不畏懼地美麗著:孫鈞鈞近作展》(2010),哥雅畫廊,加拿大蒙特利爾;《孫鈞鈞:純粹抽象》(2007),SOHO八樓藝廊,美國紐約。孫鈞鈞曾獲得諸多獎項,包括2002年侯斯頓大學世界和平獎藝術大賽、加州聖塔-芭芭拉藝術協會第45屆年度成員比賽首獎、2000年紐約藝術學生聯盟獲優秀學生獎學金、1998年加拿大世界藝術家協會金獎和1995年全國藝術天鵝博覽會金獎。她的作品可見於美國世界藝術中心、美國“中國當代藝術基金會”、意大利FDM畫廊、美國E.W.B.控股集團等收藏。

周英華

1939年,周英華出生在上海的一個京劇世家。他的父親周信芳是中國著名的京劇藝術表演大師,至今仍被奉為國寶級的人物。在他的童年時期,在家庭的關愛和身負盛名的父親的影響下,周英華培養了對京劇的熱情,尤其著迷於父親所擅長的表演的自發性和創造性。周英華夢想成為一名偉大的戲劇藝術家。然而,命運卻將他引向了不同的方向。

在13歲的時候,周英華被送到英國倫敦。突然間,他失去了他所熟悉的一切,家人,語言,文化,甚至自己的名字。周英華改名為Michael Chow。孤單無助並努力融入異鄉世界的“Michael”發覺自己在視覺藝術中找到一絲安慰。在1956年及隨後的一年裏,周英華分別在聖馬丁藝術學院(Saint Martins School of Arts)和漢默史密斯房屋與建築學院(Hammersmith School of Building and Architecture)學習。他感到藝術是一種可以自如地表達自己的語言,兒時作藝術家的夢想也從戲劇轉向繪畫。雖然一心想成為藝術家,但在那個年代,作為一名中國藝術家,Michael盡嘗被拒絕和排斥的滋味。隨後的十多年間,他一度處境艱難,甚至食不果腹。雖然他清楚地明白自身的才能和內心的渴望,他意識到僅有這些遠遠不夠。為了生存而忍痛犧牲藝術的Michael於是決定稍作間歇,這一停,便成為一段漫長而深刻的別離。

1968年,Michael在倫敦Knightsbridge開設了自己的第一家餐廳MR. CHOW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繼而在全球設立多家分店。同時,從為Giorgio Armani特別設計的精品店,到他的餐廳和洛杉磯的私邸都充分展現了Michael出色的設計天賦。除此之外,他一直未離開建築、戲劇和電影等所有創意設計的舞台。Michael現同時擔任The Broad Museum的理事會成員。

朱金石

1954年出生於中國北京,在完成德國的藝術家駐地項目以及在柏林科技大學建築系擔任講師後,他重新返回北京,現在生活和工作於此。1970年代末期,朱金石開始進行抽象繪畫創作,並參加中國文革後首個前衛藝術展《星星美展》。朱金石多次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展覽,諸如2012年香港藝術門《中國抽象藝術,80年代至今:憶原》;2008年北京阿拉里奧畫廊《權力與江山》;2002年捷克布拉格市立美術館《在路上》。朱金石的作品亦見於全球眾多的私人及公共收藏中,他的宣紙裝置《宣紙道》由加拿大溫哥華美術館進行永久陳列和收藏。2013年5月,朱金石香港首次個展《厚繪畫》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於藝術門開幕,他的作品也曾在魯貝爾家族收藏展《Alone Together》 展出 。

Yinka Shonibare MBE (RA)

Yinka Shonibare MBE (RA)出生於英國倫敦,三歲時移居尼日利亞首都拉各斯(Lagos)。他後來返回倫敦,曾在Byam Shaw College(現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美術,並獲得Goldsmiths College藝術碩士學位,畢業時他是“年輕英國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成員之一。他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倫敦東區。在過去十年中,Shonibare以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中對殖民主義和後殖民主義的探索而聞名,他的作品通過多種媒介不僅探尋這些主題,也涉及到種族和階級的問題。他以糅合西方藝術歷史和文學的方式,質詢當代集體身份是如何構成的。

Shonibare於2004年獲得Turner Prize提名,並被授予大英帝國員佐勛章(MBE),他將此榮譽加於自己的正式名字之後。他的作品曾於威尼斯雙年展以及世界眾多著名美術館展出。

                                                   

藝術門

藝術門由林明珠創立。藝術門透過在香港、上海和於剛開幕的新加坡吉門營房畫廊空間舉辦獨具匠心的展覽,促進東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並在融入到本土的藝術圈的同時吸引更多國際觀眾。

藝術門透過舉辦一系列高質素的展覽節目,致力推廣重新審視中國當代藝術哲學與理念的中國藝術家,同時亦舉辦國際著名藝術家的重要展覽。藝術門於2013年的強勢展覽陣容包括Jim Lambie、Yinka Shonibare MBE、Jenny Holzer、朱金石等藝術家的個展。

對比窗(Pearl Lam Design)呈獻包括André Dubreuil、Maarten Baas、Mattia Bonetti及Studio Makkink & Bey在內的國際知名及新晉設計師。畫廊鼓勵他們將中國五千年的傳統藝術與傳統工藝制作技術糅合和突破,創作出能反映其在華經歷的新作。

 


 

傳媒垂詢

Megan Leckie/ Pearl Lam Galleries

megan@pearllamfineart.com / +8621 6323 1989

Dylan Shuai, Erica Siu / Sutton PR Asia

dylan@suttonprasia.com / erica@suttonprasia.com/ +852 2528 0792

www.pearllam.reactdigisyste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