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寧·漢森 (Channing Hansen) (B. 1972)

查寧·漢森 (Channing Hansen) (B. 1972)

查寧·漢森於1972年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至今仍在該地居住和工作。

他的編織作品受到科學家們的成果啟發,他們解決了紐結理論(彼得·格思裡·泰特)、結曲率和高維流形(約翰·米爾諾),以及曲線體積(瑪麗安·米爾紮哈尼),一直到環量子引力。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試圖代表一個統一的理論,以協調物質、能量、空間和時間。

漢森的編織作品游走於繪畫和雕塑之間,它們類似蜘蛛網般的結構有時會顯露出背後的框架。它們與手工藝的關係,最初似乎與演算法背後的科學概念相矛盾。然而將這兩個領域結合起來,使他能夠探索混亂與秩序之間的張力,因為藝術家的手在一個程式化的構圖中引入了人的變異性。這在他的紡織品所喚起的形態中是顯而易見的,包括類似於DNA的卷鬚、結晶結構或生物形態。

漢森的工藝過程複雜而費時,從剪羊毛、處理和染色原始羊毛開始,然後將這些材料紡成紗線,繼而才能將這些材料轉化為他的藝術品。從一開始就可以看出,這些編織作品並非懶散隨意的產物。這些抽象的設計是由電腦演算法產生的,結果是可以跨越牆面或填滿整個房間的複雜網狀結構。他所創造的沉浸式環境將科技和手工藝聯繫在一起,將人工智慧與手工自製相結合,以產生精美複雜的幾何謎團。

除了作品中的數學基礎,他還將作品與環境問題聯繫在一起。他從受保育的羊品種中獲取紡織品所需的羊毛,以引起人們關注有害的單一培育方式。通過將生態意識與精細的編織結合起來,作品強調了我們在宇宙中的相互聯繫——無論是與地球本身、通過電腦存在的生成世界還是宇宙的聯繫——作品都在提醒人們不僅考慮應該留下什麼痕跡,還有他們在宇宙的構造中所扮演的角色。

漢森的主要個展包括:《I, Algorithm》(2021),蘇珊·英格萊特畫廊,美國 紐約;《Entanglements》(2019),馬克·塞爾溫美術館,美國 貝弗利山;《Pattern Recognition》(2019),西門李畫廊,中國香港;《Morphogenesis》(2018),史蒂芬·弗里德曼畫廊,英國 倫敦;《Self Portraits》(2017),CRG畫廊,美國 紐約;《K2》(2016),馬克·塞爾溫美術館,美國 貝弗利山。

藝術家的作品被以下機構收藏:洛杉磯阿曼森基金會,美國 洛杉磯;芝加哥藝術學院,美國 芝加哥;弗雷德里克·R·韋斯曼基金會,美國 洛杉磯;漢默美術館,美國 洛杉磯;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美國 洛杉磯;洛杉磯當代藝術館,美國 洛杉磯;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荷蘭 阿姆斯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