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至10月20日

朱佩鴻:空間的演化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榮幸呈現藝術家朱佩鴻在畫廊的首次個展《空間的演化》,展覽以個案研究的方式,梳理了藝術家朱佩鴻最新的藝術創作,包括架上繪畫、繪畫性雕塑和新媒體影像作品。在材料與意念的互動過程中,藝術家連續融入的行為,使作品本身在擴散和反應的演化過程中,規律且自發地生成出複雜的空間形態。正如藝術家所言:「在虛擬與現實的交匯中,我感知並捕捉意識的流動,探索空間與意識的無限邊界。」

朱佩鴻的繪畫創作從畫面上看是抽象的形式,但又不同於西方的抽象繪畫,其創作試圖還原和揭示出感性意識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中的存在方式。此次展出其《我的空間》、《生長》、《物質》和《虛空感知》系列的精選作品,畫作均以丙烯顏料為主,輔以水性針管筆、丙烯繪畫筆和油畫顏料,在油畫布上創作而成。

《我的空間》與《生長》系列將藝術家的記憶和意識感知轉化為獨特的抽象繪畫語言,前者專注于內視和自省的過程,注重畫面的色塊和色彩的自在邏輯;後者探索了個人內在空間和外部世界動態的對話,並將其轉譯成了一種可視的繪畫語言,呈現出明顯的網路狀的線性結構和多次堆疊的色塊。《物質》與《空間感知》系列是藝術家以新媒體技術對於三維空間感知的探索,在與知覺的互動過程中融入了連續性的行動。在《物質》系列中,藝術家將流體狀態的黑色丙烯顏料澆灌在畫布上,它們會隨著重力滴落,與畫面中其它顏色的空間產生一種互相拉扯的力,直至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感。而在《虛空感知》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將現實中的作品以資料形式導入虛擬空間之中,使二維架上繪畫從平面中生長出三維的體積,而當再次回到架上時,三維空間又被二維平面吸入其中。

虛擬實境技術的使用,進一步使其身體成為感知外界的媒介,從而打破了架上繪畫和雕塑、裝置作品的藩籬。此次展出的繪畫性雕塑作品《意識的時空》融入虛擬實境的藝術創作方法,結合了繪畫與雕塑的特點。在虛擬空間中,藝術家的身體是透明的,其手中的畫筆變成了VR手柄,在此生成的每一個行為均被記錄和轉譯成為三維資料的視覺圖像。藝術家將精力集中在每一個手勢上,由此形成的每一個筆觸都會形成一種體積。作品通過虛擬實境技術將繪畫與雕塑相融合,探索了在虛擬空間中記錄和轉譯意識的可能性。

此次展覽中的《Mix Space》和《意識之港》,是由藝術家與趙一霖組成的跨學科藝術工作室「朱佩鴻藝術工作室」創作完成,藝術家朱佩鴻負責作品的造型和色彩設計,而建築師趙一霖則負責作品的結構和製作。這種跨學科的合作,將傳統的繪畫藝術借由虛擬實境和建築設計轉化為具有實驗性和互動性的空間作品。

藝術家自2020年開始接觸程式化生成藝術,從布面繪畫到程式設計藝術的創作,使其創作從現實走入虛幻時空,掙脫開現實世界的規則,比如三維空間的場地邊際和重力束縛不復存在。此次展覽的新媒體影像作品《Mix Space》可被視為藝術家的一個意識劇場,其中所有的資料操作都由三維程式化軟件控制。作品營造出一種混合虛擬與現實的場域,在這個時空之中,意識的交換成為了一種日常,而當意識離開我們的肉體,似乎有了一種白日夢般的感官體驗。

《意識之港》注重於建築與意識的融合,源于對未來建築功能的大膽想像,它探索了建築與意識交互的可能性。在日常生活中,建築主要是為人類所用的一種具功能性的物理空間;藝術家不僅將此件作品視為一個物理空間,它亦是意識的交互點,需要存儲和處理龐大的關於記憶與感知的意識資料,具備高速讀取和傳輸的能力,以及強大的算力來合成新的意識形態。在整體的建築設計中,大型的扇面是用於大容量的意識存儲區域;在環形通道區域,則利用多條線的互相連接增加算力速度以快速地傳遞意識。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