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6日至7月12日
虛實生新
呈現陳彧凡、高入雲、倪志琪、錢佳華、王小松、張汲和朱金石七位藝術家的作品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榮幸呈現展覽《虛實生新》,此次展覽聚焦“虛實”這一哲學概念,呈現陳彧凡、高入雲、倪志琪、錢佳華、王小松、張汲和朱金石七位藝術家的作品。“虛實”作為自古以來藝術家們探索的重要議題,在當代藝術語境下,更是擴展到了觀念、情感、媒介等多個層面。本次展覽“虛實生新”正是基於這一深刻的哲學命題,旨在深入探討“虛實”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多維表達。
在這個展覽中,“虛實”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一個相互滲透、相互生成的動態過程。藝術家們以各自獨特的藝術語言,在“虛”與“實”之間尋找平衡點,探索著物質與精神、現實與想像、形式與觀念之間複雜而微妙的關係,不斷拓寬藝術的邊界。這些作品不僅對傳統認知發起挑戰,更在虛實交錯中激發了新的藝術語言和觀念形態。
陳彧凡的藝術創作取源於“道”和“禪”,通過重複排列的點、線以及純淨的色彩,轉化為他獨有的冥想過程和個人語言。陳彧凡的作品圍繞著視覺的結構與意念的強度,並借由物與空間的集與散,構成了他獨特的藝術實踐。作品由點和線組成的平面,面與物構成空間,再以疊加重複行為發展出時間的線索,這既是藝術家的一種自我體驗的修行,又是一種觀念性行為藝術。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可見其作品中對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感知,呈現出一種超越現實的虛實之美,這是對現實世界的重構和解讀,也是對內心世界的一種表達。
高入雲的裝置作品中運用機械運動技法,去除任何意指的形態和節奏,來規避主觀性與情感。作品中周而復始的運動,在觀者的視覺記憶中留下了有幾何形態的線條,勾勒出永遠無法定格的時間和空間。此次展覽中的小型裝置作品LOOP系列,延續了藝術家自2011年起對線的運動和時空性的探索,藝術家通過連接繩索、魚線、亞克力等材料構建起作品不同的空間結構,並巧妙地將線條的運動和節奏融入其中,虛實交織中將現實世界的表像與內心的想像合而為一。這種虛實之間的對話,不僅展示了藝術家對物質材料的深刻理解和運用,也體現了他對時間和生命流逝的思考。
此次展覽的《世界劇場》是一組由32塊單色方形色塊拼接而成的綜合材料繪畫作品,其創作靈感來源於藝術家對於日常生活的觀察與提煉。藝術家倪志琪對於材料的顏色與質地保持著極度敏感,材料的視覺衝擊力與物體本身的特性在其創作中始終保持著微妙的辯證關係。通過色彩與材質的多層次疊加以及層疊的肌理,將時間與記憶封存於其中。在中國傳統繪畫技藝的説明下作品彰顯平實無華的氣息,其褪去的顏色與粗糙的邊緣所隱含的藝術內核,是帶有東方人文關懷和關於時間記憶的思考。通過對時間和記憶的記錄與重構,展現出虛實交織的複雜關係,這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也是對內心世界的深入挖掘。
钱佳華的繪畫強調畫面的扁平透視,作品中的色彩、線條與塊面互為支撐,呈現出建築般的精准度與節奏感。然而藝術家從不畫草圖,事先不做任何預先的設定。平衡與和諧成為作品的基調,藝術家帶有即興行動的創作方式,擁抱作品中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發性。受困於物資的短缺,2022年錢佳華探索將舊畫作的畫布從畫框上拆下,並重新繃回畫框;舊畫作的畫面肌理和因布面移動後畫框邊界所形成的物理折痕,成為新的繪畫介面。在此次展覽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在虛與實的博弈中,傳遞出神經末梢的敏感,最終形成一種平衡美學。
王小松的作品以“多維度繪畫”為特色,他通過打破傳統繪畫的平面限制,旨在探討彎曲與皺褶空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創造出一種具有深度和層次感的多維度形態的空間。王小松將平面繪畫裡的線條、色彩、構圖、肌理等變數,延伸至多維立體空間,運用大面積單色鋪陳、凹凸的畫面等,竭力探討彎曲空間中繪畫形式與變數間的關係。王小松始終堅守以傳統“油彩與布面”為主要媒介與形式,在不斷實踐中突破了傳統繪畫中固有矩形外框或者其它幾何形邊界的視覺定義,虛實之間創造出一種既真實又虛幻的視覺體驗。
張汲的藝術創作注重於提取古代宗教建築裡的圖案,作為指向繪畫抽象性的一個媒介物,以顏料浮雕的方式替代筆觸,用反繪畫的語言以類似物理實驗的方式,提煉出一種不是繪畫的繪畫。張汲在藝術創作中使用大量的油畫顏料,以特製的氣動式注射器,在畫布上塑造出如淺浮雕般的厚重感。在整個嚴苛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秉持近乎苦行僧的宗教修行式行為,完成一次次以肉身鑄就的精神冥想。作品中通過對宗教符號和圖像的獨特處理,探討物質與精神、現實與虛幻之間的關係。
回顧朱金石過去四十餘年的藝術實踐,抽象繪畫與觀念裝置藝術是兩條互為平行又對抗的延展脈絡。朱金石的“厚繪畫”風格獨具一格,他將顏料重色厚塗於畫布之上,凸顯出極具雕塑感的三維視覺體驗。藝術家在第60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的裝置作品《宣紙塔》,是一件是由數千張宣紙、棉線、竹竿等材料構建的巨型塔狀裝置,作品中宣紙本身的物理特質和文化屬性被消解,輕盈堆疊的宣紙轉化成繁複與堅韌,給觀者一種仿佛漂浮在時空中的虛幻景象。此次展覽中的繪畫作品《杜甫塔六》或可窺見其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