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藝術博覽會 ART15

VIP& 開幕式: 5月20日,6–9pm

公眾開放:  5月21日,11–9pm;5月22日,11–7pm ;5月23日,11–7pm

倫敦藝術博覽會 ART15 展位號A1

Olympia Grand, Hammersmith Road, Kensington, London W14 8UX

 

Art15 new

 

左至右:仇德樹, 裂变-山水, 宣纸、丙烯色、畫布, 2011, 199 x 180 cm,

任日, 元塑系列之二, #6-26,2014-2015, 壓克力、天然蜂蜡, 40 x 40 x 40 cm.

 

 


今年藝術門第三度参展Art15。此次將呈現一系列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包括:Leonardo Drew, Gonkar Gyatso,Gatot Pujiarto,秦玉芬,仇德樹,Ben Quilty, 任日,Carlos Rolón/Dzine ,蘇東平,蘇笑柏,以及朱金石。

藝術門,創辦二十年有餘,在中國當代藝術界享有盛譽,以其独特的背景,在國際平台上推廣國内外知名藝術家作品,更致力於發掘新興藝術家。今年藝術門將首次在倫敦展出——中國抽象藝術家蘇東平以及他的油畫厚肌理 “行動” 創作。蘇東平的畫作情感豐富並極具沖突,與西方表現主義不謀而合,然而其創作卻承接中國傳統書畫及哲學思想。其結果令人著迷,一種巧合與選擇的平衡體,也達到畫家追求創作自由與表現的境界。

屆時,展覽現場也將示出多位大師近期佳作。抽象大師朱金石是七十年代追求藝術現代化和人性自由的 “在野文藝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也曾參加《星星畫展》” 。畫展上,朱金石將展示他近期的巨幅油畫。此次創作立體生動,畫布上厚厚的顏料堆積,仿佛下一秒要像水珠般滴落。另一方面,師承德國藝術家Gerhard Richter的蘇笑柏也在此次展出以大漆為媒介的當代繪畫。系列中的轉變,體現出他在留洋學習後,對中國傳統寫意的新突破,對繪畫基本架構提出的疑問與重組——遠離具象,更加注重色彩、形狀和外觀等特點。著名當代新水墨畫家仇德樹與其“裂變”也是參展一員。仇德樹自80年代起投身研發自身新水墨“裂變”手法,以一種邊構畫、邊撕裂、邊整合的一氣呵成的繪畫方法,將宣紙的材質完美的表現,更檢視充滿沖突與底蘊的中國新山水。

2015年三月,藝術門位於香港第二家藝術空間開幕。此空間未來主力發展新晉藝術家,而首檔合作的便是北京藝術家任日。任日把自己看做一位畫家也是一位養蜂人,透過獨特的養蜂技巧,他創造出一件件獨特蜂巢雕塑,以藝術影射自然法則與人為外力的不可抗與探討。此次2015倫敦藝術博覽會上,賓客們也將有機會在展位上近距離觀賞任日的作品。

藝術門一直視促進國際文化交流為己任,本次倫敦展覽藝術家的選擇上,更是橫跨全球多個國度。其中一大亮點便是澳大利亞藝術家Ben Quilty的12橫屏大型風景畫創作“綠茵仙子瀑布的羅夏克” 。創作時,Quilty將畫好的畫布按壓在幹凈畫布上,疊造出厚重顏料的的幾何單色印花效果。Quilty的羅夏克繪畫包含強烈的具象元素,並且通過這種顛覆性的幽默,在美麗的澳洲瀑布之下,呼應其見證過的黑暗殖民時期。另一位展覽國際參與者則是西藏籍當代藝術家Gonkar Gyatso。Gyatso在作品中,不時對比記憶中樸實的西藏生活和現今快節奏的全球流行傳媒,以此探討東西方人文差異,用一種輕松幽默的手法引領大眾去反思自身與社會的定義。

“透過在Art15 London的展覽,藝術門希望藝術家的作品們可以為更多更廣的觀眾所知。“

—林明珠,藝術門畫廊創辦人

Leonardo Drew 簡介

Leonardo Drew 於1961年出生於佛羅裏達州塔拉哈西市, 之後成長於康涅狄格州布裏奇波特市的一個公住房小區。雖然他常常在作品中運用到現成材料,比如樹根,他也擅長手工制作物件,比如他會在工作室中運用化學反應讓金屬生銹。他之後求學於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 並於1985年在紐約庫伯高等藝術聯合學院取得美術學士學位。Drew在國際間拿過許多獎項,其中包括:Joyce Alexander Wein藝術家獎(2011),亞洲文化學會獎(1997),Joan Mitchell基金會獎(1994),及中大西洋藝術基金會獎(1993)。Drew也曾經參加藝術家駐村計劃,入駐Artpace 高端藝術品平臺(1995)哈林工作室(1991),佛蒙特州學院工作室(1990),及美國司考希根工作室(1998)。近期展覽包括:SCAD藝術博物館(2013),DeCordova雕塑博物館及公園(2011),Artpace高端藝術品平臺(2010),華盛頓Hirshhorn雕塑博物館及公園(2000),卡尼吉國際(1995),及MCA聖地亞哥(1995)。

 

Gonkar Gyatso簡介

Gonkar Gyatso是出生於西藏的英籍藝術家。他於1961年出生於拉薩,在90年代末到英國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學習,獲得藝術碩士學位。Gyatso曾在北京學習過中國水墨畫,並取得了藝術學士學位;在達蘭薩拉 (Dharamsala) 學習了唐卡(一種西藏傳統卷軸畫)。他是致力於展出西藏藝術的當代畫廊“倫敦甜茶館 (Sweet Tea House)” 的創始人,並在這裏從2003年工作至2010年。 2003年,Gyatso獲得Leverhelm獎學金,並成為了牛津大學Pitt Rivers Museum的常駐藝術家。他的作品曾在世界知名的畫廊和博物館展出過,包括: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新西蘭城市畫廊 (The City Gallery),澳大利亞現代藝術學院 (The Institute of Modern Art),紐約魯賓藝術博物館 (Rubin Museum of Art),北京國家美術館,蘇格蘭格拉斯哥當代藝術館,倫敦科陶德藝術學院,瑞士Burger Collection,荷蘭鹿特丹博物館,以及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此外他還參加了第五十三屆威尼斯雙年展,位於布裏斯班的第六屆亞太三年站,和第十七屆悉尼雙年展。他的作品不僅多次在國內外展出,也同樣被公共場館與私人予以收藏。

 

Gatot Pujiarto簡介

Gatot Pujiarto,1970年出生於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瑪琅市。1995年畢業於瑪琅教師教育培訓中心的美術設計研究院。現居住生活於瑪琅。他的作品大多探索反常、怪異、悲劇的藝術色彩。藝術家聲稱他的的創作靈感來自於發生在生活中的不尋常的事件與狀況,包括他周遭的朋友、電視節目、新聞等地方獲得的故事與信息。Pujiarto的作品理念是想要激發觀眾們重新解釋看待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將其看作是一種新的現實,去享受它並且仔細感受由生活引起的種種情緒。藝術家將不同的材質和他所製作的布料塊通過拼貼、重疊、撕扯和並置等方式創造出他作品中的視覺感官體驗。藝術家在整個印度尼西亞地區常常頻繁地展出他的作品,最近的參加的幾次展覽分別有:《叫喊-印度尼西亞當代藝術展》(2014),羅馬當代藝術博物館;《Jatim藝術現在》(2012),印度尼西亞國家畫廊,印尼。

 

秦玉芬 簡介

秦玉芬早在1990年代即以其裝置作品享譽國際,這一時期她的作品經常出現於國際重要的美術館及藝術機構。1994年在斯圖加特國家美術館展示的大型聲響裝置“玉堂春”尤被視為超詩意的作品典範。作為中國聲響裝置的創始者,秦玉芬把京劇、古典器樂、生活中的、自然環境的錄音做為元素,應用數碼技術進行分解、變異、由此構成多聲道的數碼聲響,數碼聲響通過與晾衣架、中山裝、竹子、絲綢、宣紙、揚聲器、電線等不同材料的組合,形成視覺與聽覺的空間裝置藝術。 在1980年初,秦玉芬借助中國傳統的書法、寫意繪畫創作出極簡風格的抽象水墨作品,近年則在大尺幅的宣紙畫面上,以大筆觸、流動色彩、浸潤痕跡的語言,形成超出傳統美學的彩、墨、藥繪畫,為今天的新水墨藝術提供了更為開放的領域。

秦玉芬參加的重要展覽(摘選):2015年《忘言-意派系列展》香港藝術門畫廊;2011年《名非名,形非形-中國當代抽象藝術》上海藝術門畫廊;2008年《北京008》北京今日美術館;2006年《接觸區域》第十五屆悉尼雙年展;2002年《前瞻2》德國柏林漢堡火車站當代藝術博物館;2001年《視覺聲響》美國匹茲堡床墊工廠當代藝術博物館;1998年《探音棰》德國卡塞爾Fridricianum博物館;1995年《身體的語言》德國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柏林古典博物館,意大利都靈市Rivoli當代藝術博物館;1995年《定向》土耳其第四屆依斯坦布爾雙年展;1986年《秦玉芬1984-1986抽象水墨個展》德國海德堡市藝術協會。

 

仇德樹 簡介

1948年生於上海,自小酷愛繪畫並接受了傳統中國畫教育。1985-1986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到訪美國波士頓塔苻茨大學。70年代末仇德樹開始進行水墨實驗,1979年與誌同道合的畫友共同組織了“草草畫社”,提倡“獨立精神、獨特技法、獨創風格”。他這一時期的作品,雖然在畫面構成上可見西方現代觀念的影響,但皆取材自中國傳統的圖像資源。80年代中期成為中國最早的職業藝術家,現在工作和生活於中國上海。

他的作品在中國各地,香港、臺灣等地區,以及歐美各國舉辦個展及聯展。作品廣泛被中國美術館,英國牛津大學美術館,臺灣臺中省立美術館,美國杜森亞利桑那大學美術館,美國舊金山亞太美術館,韓國亞州美術館,德國漢堡市政廳,臺灣震旦集團,美國紐約Goedhuis畫廊,瑞士日內瓦Origo家族基金會,澳大利亞努薩藝術中心及私人收藏。

 

Ben Quilty簡介

Ben Quilty於1973年出生在澳大利亞悉尼。1994年, Ben Quilty在悉尼藝術學院完成了他的視覺藝術學士學位,主修繪畫。他之後又於1996年完成了莫納什大學原住民文化與歷史的課程,並於2001年在西悉尼大學完成了視覺傳達學士學位。 Ben Quilty在悉尼東北部的郊區長大,他的青年時代是一個典型的自我毀滅性的澳大利亞男性形象:毒品、酒精、玩世不恭。他雖然自願參與這些風險性大又具有毀滅性的行為,但同時也对這些行為抱有質疑。正是這段歷史背景賦予了他藝術創作的靈感。在他的大部分作品裏,他塑造了骷髏、蛇和怪誕的連體雙胞胎之類的形象創造出一種黑暗又神秘的風格。

Ben Quilty的作品已被廣泛認可。自從他畫有Holden Torana車型的作品於2002年被一售而空後,他的作品在許多展覽和藝術博覽會出現。部分作品已成為新南威爾士藝術館和當代美術館的固定收藏。Ben Quilty曾以繪畫作品《Jimmy Barnes, There but for the Grace of God Go I, No.2》贏得2009年的Doug Moran國家肖像獎。同年,Ben Quilty以同部作品入圍了Archibald獎。兩年後,他以Margaret Olley的畫像贏得了Archibald獎。2014年,他以《Smashed Rorschach》贏得了首屆新加坡Prudential Eye當代亞洲藝術獎。

 

任日 簡介

1984 年出生於中國哈爾濱,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並獲得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赫爾岑師範大學碩士學位,以及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任日的作品運用了蜂蠟這一獨特媒介,風格極易辨認。盡管采用的材料不同尋常、難以掌控,他對蜜蜂心理學的了解和自然的親近讓他得以與蜜蜂合作,從而創作出讓人驚艷的雕塑作品。任日最受歡迎的系列作品「元塑」,得益於他同時作為藝術家和養蜂人與蜜蜂之間的親密關係。他從2006年開始養蜜蜂,幾年之後開始創作完全以蜂蠟為材料的作品。「元」即「元素」,意味著「對生命本質形式的理解」,藝術家認為他的雕塑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包括和諧、解構、重塑和干預,在此過程中也可能產生無法預期的、變化的和令人驚奇的結果。他的首個系列作品《元塑系列之一:幾何學的起源》(2007),包括多件蜂蠟制成的地圖。在《元塑系列之二》中,他利用蜜蜂的心理完成了驚異的幾何雕塑。蜂王被置於盒子的中央,工蜂便開始圍繞它築巢。上帝七日創造世界,任日每隔一個星期就以擲色子的方式決定放置盒子的位置和方向,蜂蠟雕塑的形狀也因此而改變。《元塑系列之三》則是探討人類與蜜蜂關係的行為藝術表演,他把自己看作一個平面,將蜜蜂按壓在臉上、被蜜蜂不停地蜇咬。這位年輕藝術家曾在世界各地參加過多次展覽,包括《融·匯》(2014),天仁合藝美術館,中國杭州;Fame Di Terra (2012) ,意大利 米蘭;第六屆LAGUNA Exhibition (2012),意大利 威尼斯;《新銳藝術突圍展》(2007),798 藝術區零工廠,中國 北京。

 

Carlos Rolón/Dzine簡介

Carlos Rolón別名DZINE,1970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斯州芝加哥市。他就讀於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主修繪畫。羅的海當代藝術中心,波多黎各美術館,聖路易斯CAM當代藝術博物館 。他的作品還曾參與世界大型美術館群展,如:芝加哥當代美術館,德國Marta Herford美術館,荷蘭Het Domein美術館,聖地亞哥當代美術館,紐約拉丁裔博物館,西班牙CAAM當代美術館。2007年Rolón代表烏克蘭參展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他的繪畫和雕塑作品曾榮獲Joan Mitchell基金獎。Rolón的作品在以下美術館收藏: 邁阿密巴斯美術館;紐約布魯克林博物館;芝加哥公共藝術收藏;紐約拉丁裔博物館;波多黎各美術館;荷蘭Het Domein美術館;聖地亞哥當代美術館;美國堪薩斯Nerman當代藝術館;烏克蘭基輔Pinchuk藝術中心等。

 

蘇東平 簡介

蘇東平1958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沈陽市,他於1983年畢業於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之後執教繪畫及藝術史達二十余年,成長階段對傳統美術教育模式地反叛與悖離,開啟了之後蘇東平 “孤註一擲” 的抽象繪畫歷程。蘇東平的藝術啟蒙教育來自於其熱愛書法的父親,書法中所承襲的 “不描” 態度潛移默化地根植在他之後的繪畫學習和藝術創作過程中,“不描” 在書法中指的是不刻板地遵照規範與法度,讓意念在筆下自然而果斷地流淌。書法是蘇東平的繪畫語言,他將書法的法度與精神傳承於抽象繪畫的實踐中,恰恰是腦袋裏面最不經意的偶然和瞬間判斷才是繪畫最高的境界,才是“不描”的真正理想狀態。

傳統教育,家庭,社會環境的限制激發著蘇東平內心抑制已久的沖動與渴望。作品畫面浸透著強烈的情緒張力,厚重的油彩通過日復一日的塗抹修改,將藝術家的生命體驗註入層層堆疊的畫面中,此生命體驗是自我當下此在的發現,超越當下與他時,也即瞬間和永恒的時間相對性,超越此在與他在的空間性分別,情感宣泄進入壹種不受時空關系制約的純粹體驗中。蘇東平最近參加的展覽有:《法度瞬間─蘇東平抽象繪畫》,中間美術館,中國北京 (2014) 。

 

蘇笑柏 簡介

1949年蘇笑柏出生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與1969年畢業於武漢工藝美術學校。1986年蘇進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修班學習。1987年,蘇獲得了德國文化藝術獎學金,前往德國杜多爾國立藝術學院進行研究生實習。移居德國之前,蘇笑柏的作品傾向於社會現實主義的風格,親臨西方前衛藝術的經歷改變了他的觀念。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他的作品逐漸遠離巨象,2003年回到中國後,則明顯地更加註重色彩、形狀和外觀表面等至關重要的特點。祛除了可辨的主題和圖像,蘇笑柏引人入勝且壯觀的作品在運用西方抽象藝術語言的同時,還蘊含著中國的哲學傳統。蘇笑柏選擇以深植中國歷史的大漆為創作媒介,發展出感性、嚴謹而不落棄臼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既預約又神秘,細微的畫面極富立體感,或是精致的殼形,或是飽滿的曲線形,他們憑自身立於世界,有著自己的歷程、個性獨立而存在。不事於描繪其他物體,他的藝術關切的是“存在”本身。作品的核心在於以視覺語言和藝術語境的哲學,又關以普遍的人的生存。蘇笑柏近期個展包括,《大境》(2013),國立臺灣美術館,《蘇笑柏》(2013),藝術門,香港;《蘇笑柏》(2011),其他畫廊,上海;《蘇笑柏個展》(2010),Raketenstation Hombroich,德國;以及 《色彩王朝》(2009),蘭根美術館,德國。蘇的作品在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柏林、杜塞爾多夫和莫斯科的畫廊及美術館曾進行廣泛的展出。

 

朱金石 簡介

1954年生於北京,1980年代中期移居德國,現工作居住於北京。1970年代末期,朱金石開始進行抽象繪畫創作,並參加《星星畫展》,這是中國自文化大革命之後第一個前衛藝術展覽。朱金石多次參加國內外的重要展覽,諸如《朱金石:簡易》(2014),藝術門,新加坡;《厚繪畫:Jean Fautrier,Franz West,朱金石》(2014),Luxembourg & Dayan畫廊,美國 紐約;《厚繪畫》(2013) ,藝術門,中國 香港;《權力與江山》(2008),阿拉裏奧畫廊,中國 北京;《定向:第四屆伊斯坦布爾雙年展》(1995),土爾其  伊斯坦布爾;《方陣》(1990),DAAD 畫廊,德國  柏林;《第一屆星星畫展》(1979),北京北海公園畫舫齋,中國  北京。他的作品見藏於眾多國際公共機構及私人收藏。

 

藝術門

藝術門由林明珠創立。藝術門是推動亞洲當代藝術發展的重要力量。超過二十年推廣亞洲與西方的當代藝術和設計,藝術門業已成為最領先和最有成就、並在中國之外設立畫廊的當代藝術畫廊。藝術門在中國及亞洲藝術走向國際化舞臺中扮演關鍵角色,致力推廣重新審視各個區域當代藝術哲學與理念的藝術家。藝術門透過香港、上海和新加坡的藝術空間,與著名策展人合作舉辦展覽,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呈現藝術家個展、特別藝術項目和裝置,以及高水平的藝術家群展。基於中國文人藝術的理念—藝術無等級之分,藝術門致力於打破不同藝術門類的界限,以獨特的畫廊模式鼓勵跨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

藝術門尤其註重推動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發展。重要藝術家朱金石和蘇笑柏將中國特有的情懷融入國際化的視覺語言,他們的作品在國際上廣泛地展出,並位列世界眾多重要的私人和公共收藏。

藝術門同時在亞洲展出著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包括Jenny Holzer、Jim Lambie和Yinka Shonibare MBE (RA),讓更多的亞洲觀眾了解他們的作品。藝術門鼓勵國際藝術家創作與中國文化相關的作品,合作創作令人深思的、切入文化的作品。


媒體垂詢

Rosanna Cator / Sutton PR Asia
rosanna@suttonprasia.com / +852 2528 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