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11月2日
《近觀靜觀》
「70平方米」畫廊空間,中國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41號一樓 200031
上海
概要
上海——畫廊主林明珠女士榮幸呈獻位於衡山路41號新空間「70平方米」展覽《近觀靜觀》。本次展覽聚焦11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旨在揭示對個體和社會意識的有趣思考,以探討人類性格、世界觀和行為背後不可避免的二元性。
阿卜杜·拉赫曼·穆罕默德(Abdur Rahman Muhammad)的作品捕捉了那些渴望移居海外的年輕人的窘境,他們相信那裡有更廣闊的機會和前景等待著自己。他的作品《橙色光芒》描繪了一位男性手持一隻磨損的「迦納人必須離開」編織袋,這是一種常見的塑料編織旅行袋,但卻已經成為移民的一個象徵。這隻色彩斑斕的袋子不僅是他與故土的紐帶,也喚起著鄉愁和決心。畫面中的人物身著綠色T恤,寓意著希望和承諾,而背景中的橙色暗示著他的活力、創造力和熱情。在這裡,「迦納人必須離開」編織袋是裝載他所有夢想和財物的容器,默默地陪伴他踏上遷移之程。穆罕默德還運用了厚塗的技法來表現人物的皮膚,使它在背景中更加突出。
阿杰伊·塔威亞(Adjei Tawiah)以獨特的方式將尼龍海綿融入他生動的具象繪畫,為他的作品增加了紋理和維度。這種被他稱為「海綿武藝」的技法,靈感來源於他在殯儀館為母親清洗遺體的經歷。這一“淨化”的概念進一步體現在他使用的鮮豔色彩上,寓意著渡過黑暗後終將迎來的光明與希望。塔威亞希望他的作品能化作一種強大的靈感力量,在人們經歷艱難時帶來慰藉與啟示。他的作品《說漂亮話》展現了女性人物的神韻,邀請觀眾揣摩她的情感和意圖。
阿約博拉·凱凱雷·艾昆(Ayobola Kekere-Ekun)使用卷緯工藝技術(將紙條逐一塑形以創造形態)重現她在性別、神話、記憶和創傷等主題上的經歷和觀察。她的作品《閾值III》(選自《她和我》系列)通過參考家庭老照片、與家人的對話以及流行文化,追溯了她療癒童年創傷的個人歷程。《阿賈 懺悔 IX》和《歐婭 懺悔 I》是來自《舊奧約的真主婦們》系列的兩件作品。凱凱雷·艾昆在這個系列裡探討了約魯巴神話和傳統信仰中關於男性主導的現象。在這些神話故事和傳統信仰中,男性神祇通常被塑造為核心與優越的存在,而女性神祇則被表現為渺小的、專注於家庭瑣事的形象。凱凱雷·艾昆敏銳地觀察到這種不同,並認為這種差異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議題。
科尼利厄斯·安諾(Cornelius Annor)的具象創作常常描繪家庭和社區空間中的團聚與親密場景。他的創作主題源自他在迦納的記憶和個人經歷,並將之融入了他的攝影作品。安諾運用迦納傳統紡織品塑造出豐富的紋理圖案,營造出記憶、情感和經歷層層遞進的氛圍。作品《歡迎回來》探討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迦納僑民歸國時所受到的問候和認同,對那些為追求更好的生活而在海外辛勤工作的歸國者表達了愛、尊重和團結的情感。《讓我們談談》刻畫了家庭成員之間的親密關係以及家庭中團結合作的力量。同樣,《我的朋友》描繪了兩位頭戴紳士帽、身著西服的年輕男性,展現出他們的優雅與風度,同時引起對友誼真正意義的思考。
黛博拉·塞貢(Deborah Segun)採用解構主義手法,將碎片化的女性面部和身體表現為沉思和休憩中的剪影。《靜坐》和《安全的避風港》帶著一種恰到好處的細膩,呈現出極簡的平面感。塞貢作為自我意識和幸福感的宣導者,鼓勵女性以她的個人經歷為參照,努力追求自我實現。她的作品也體現了她作為藝術家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發展和適應的歷程。
伊沙克·伊斯梅爾(Isshaq Ismail)採取一種被他稱為「幼稚的半抽象」的獨特手法,結合抽象與具象,通過厚塗和鮮豔的色彩探討後現代人類的境況,包括通過人物形象的怪誕描繪來引發關於美的討論。這種對常規的偏離是一種抗議形式,也為那些被系統性社會文化和政治秩序所壓制的無聲者填補了表達的空白。《容光煥發的人》系列炭筆作品借鑒了黑白攝影的概念,試圖塑造那些處於迷茫、孤獨、渴望和希望狀態中的人物形象。 伊斯梅爾在迦納長大,木炭是家中常用的烹飪燃料,因此也成為了他最早探索的媒介之一。而他對木炭的重新使用,不僅讓他重溫了童年的記憶,也回顧和延續了他最早對繪畫的那份興趣。
詹姆斯·米希奧(James Mishio)的系列作品中有一幅名為《貧民區男孩》,探討了遭遇誤解和社會評判的議題。在這幅畫中,一個年輕人因為獨特的臟辮髮型常常被誤讀和先入為主地認為他可能是個不務正業的人。 為了躲避審視,他戴了一頂漁夫帽,遮住了部分頭髮。然而,他的笑容和周身散發出的聰敏,與外界那些僅基於表像的膚淺判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無聲地訴說著在面對身份認同挑戰時的他,內心所蘊含的力量與不屈不饒的堅韌。《字裡行間》是一幅混合媒介作品,結合了油彩、丙烯和織物,創造出豐富的質感。畫面中央,一位穿著時髦的人物靜靜地坐著,處於沉思之中;他身旁隨意堆放在地上的書本,自然而然地烘托出主人公對知識的探索欲和熱愛;米希奧希望在作品中表達深思熟慮的重要性。
夸古·雅羅(Kwaku Yaro)的作品則重視回收利用,他利用廢棄的材料,如袋子、墊子和織物來創作,從而將物質性概念推向傳統範式之外。人物的衣著上,材料的剪裁和縫製也體現出藝術家對時尚的熱愛。雅羅還運用了點彩畫法為作品構建立體和豐富感,同時將他的繆斯們描繪成穿著精緻華麗的形象。作品中故意省略了袋子和材料上的文字,引導著觀者關注這些材料背後的歷史。《潘音與卡克拉》展現了一對孿生雙胞胎,兩人雖衣著風格迥異,卻以和諧的姿態相依,仿彿在強調他們獨特的個性。
馬塞琳娜·阿克波約托(Marcellina Akpojotor)富有紋理的分層拼貼畫與傳統繪畫作品探究了女性特質、個人身份以及當代社會中有關女性賦權的問題。她主要使用廢棄的安卡拉布料,並對這種材料作為文化符號和記憶與共用能量媒介的思想體系進行研究。《親愛的阿霍戈梅》是一幅年輕家庭成員的肖像,是即將步入成年階段的阿克波約托少年時期的自己。畫中的人物直視著,似乎正陷入對生命階段變化和邁向成年女性的深思之中。
莫博拉吉·奧貢羅索耶(Mobolaji Ogunrosoye)專注於攝影和拼貼創作,運用這些媒介探索所發現的尼日利亞及其他黑人女性在圖像中不同表情的失真與差異。她的肖像作品以多層拼貼為特徵,通過燃燒和切割的方法來構建深度和展現圖像的多重層次。在2021年創作的《肖像》系列中,每件作品都融入了咖啡顆粒作為重要元素。三聯畫《肖像|塞西莉亞,觀察中》展現了一個黑人女性肖像的線性發展,由一個簡單的波浪形煙灰色輪廓發展成逐漸完整且可識別的形象。
摩西·漢博格(Moses Hamborg)有著與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相似的風格,他對自己所畫的主題和技藝都保持著直覺性的專注。對他來說,古典的具象表現是無盡的靈感源泉。在《瑪利亞瑪與穆米》中,觀者能看到漢博格大膽直接的筆觸,兩位身著鮮豔服飾的塞內加爾女性在靜謐的藍灰色背景下緩緩坐下;她們緊挨著同一張椅子上,身體相互依靠在一起。而在《拉明》中,漢博格巧妙地捕捉光影對比,並通過柔和的輪廓和邊緣,在空白的白色畫布上與深色調形成對比。
關於「70平方米」
「70平方米」是林明珠女士在上海創辦的全新畫廊空間,位於歷史悠久的法租界舊址。這裡不僅將開展藝術家駐留項目,同時也為非駐留新興藝術家提供作品展示的機會。該畫廊體現了林女士持續致力於培養創造力、支持“未被充分代表的”發聲,同時促進跨文化對話和理解。該空間的藝術家駐留項目彰顯了林女士長期致力於加強東方與西方及世界其它地區(如非洲)之間的聯繫。林女士相信,藝術的力量可以超越國界,與所有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
畫廊創始人林明珠女士表示,“通過歡迎來自不同的國家、領域、職業發展階段的藝術家,我們創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環境,讓創意與各異的觀點得以在此蓬勃發展。該舉措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社區,也為更廣泛的文化地景做出了貢獻。我們為駐留藝術家提供了所需的時間、空間和資源,讓他們能夠投入創作、探索新媒介,創作出創新和富有表現力的作品。”
僅限預約參觀,請聯繫 visit@70sqm.com
地點:「70平方米」畫廊空間,中國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41號一樓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