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12月14日

分類:摩西·漢博格個展

中國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41號一樓 200031

上海,「70平方米」畫廊空間

概要

上海——70平方米榮幸呈獻我們首個駐留藝術家摩西·漢博格的成果展《分類》,將展出一系列探討超越分類界限的油畫作品。此次展覽也是藝術家的首次個展。漢博格以古典油畫傳統為基石,運用細緻的手法,並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靈感,探索超越時間和文化的共通聯結,使作品與觀者的情緒和心理產生共鳴。在過去的兩個半月中,漢博格以生活在上海的人們為創作對象,同時,他又以中國五行學說為創作靈感,聚焦對比自然界中的物理特徵與人類社會賦予的象徵性分類之間的差異。[1]

受到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啟發,漢博格的創作根植於古典油畫傳統,並力求在黃麻布面上展現對光影的處理。當隱藏於黃麻布面之下的編織和粗紋透過層層顏料顯現出來時,畫面也傳達了主體表面之下潛藏的情緒與心理。

根據五行學說,生物被分為五類:鱗、羽、倮、毛、介,每一類都與五行之一相對應。[2]   漢博格發現這種古代的分類法與卡爾·榮格的普世原型理論有相似之處,即夢中的動物象徵著人類心理不同的特質。例如,狗代表本能意識; 貓代表女性本能; 馬象徵人的身體和健康。在這兩種框架裏,類別的邊界被超越了,動物被賦予了超越其自身物理特徵的象徵意義。漢博格對這種相互交融的狀態倍感興趣,即邊界不再清晰,元素交織在一起,難以分辨。

通過這一系列呈現,漢博格持續提出以下問題:什麼是固定的界限?無意識力量之間的動態互動能否在靜態圖像中被呈現,還是靜態形式無法將之呈現?漢博格被那些邊界不再固定的中間狀態所吸引。藝術家在展覽《分類》中採用了許多模糊化處理。為了強調這種模糊,光和影之間的界線被柔化了; 人物的動作故意不明確,各種狀態的界限被模糊了,如:狂喜與痛苦、起來與倒下、清醒與夢境之間。他們在邊緣狀態中徘徊,在動作陷入不確定的瞬間被藝術家記錄下來,從而促使人們聯想到思想與情感、控制與屈服之間的張力。

通過操縱光線和運用細膩的視覺語言,漢博格加深了物理與象徵之間的交互,以及自然與人類心理之間的互動。在他的作品中,觀者能發現一些特別動人的細節:迷茫與從容的眼神、略蹙起的眉頭、消瘦卻結實的大腿、毛茸茸的貓和狗,這些細節都使作品更加生動和自然。漢博格這些超越了精確性的作品,也進一步反思了塑造我們人類存在的個人和集體歷史。

作品《慧詩》描繪了一位年輕女性處於一個懸停的時刻,身旁的兩匹白馬似乎隨時要向前邁步。這一瞬間,在引發觀者的想像的同時,也帶來一種隱隱的不安。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於亨利·福塞利的《夢魘》(1781年),是漢博格借用五行對「虛空畫」的重新詮釋。當地上的西柚象徵著幸福團圓之意,畫面裏緊張的氛圍和主人公手上的死魚提醒著人們生命的無常。

《莫里斯》則探討了性別的流動性。儘管畫中的人物金髮垂落,身材纖細,但大腿卻有著粗壯的肌肉線條,這與一般的性別規範形成了對比。畫中人物看似雌雄同體,既體現了女性意向,也體現了男性意向,將傳統上被視為男性和女性的特質融合成為單一個體。

《世》受聖塞巴斯蒂安的殉難啟發,描繪了一位被束縛在木柱上的半裸人物,越來越多的箭矢即將刺進他的身體。這裏,漢博格的人物又一次處於臨界點。這幅畫不僅呈現了受難的故事,還引用了五行的元素,其中木柱和箭分別對應著五行的木和金。在這個關鍵時刻,人物的臉上帶著安靜與超然的神態,暗示著對命運的接受,以及對肉體痛苦的昇華。

在漢博格的靜態圖像中,無意識力量相互碰撞,引領觀者去感受那些像變幻的光線一樣在臉上波動的、微妙的、未解開的情緒。在這些複雜性中,藝術家關注身份的流動性以及那些影響我們看見與被看見的心理暗流,強調了自然與身份,以及暗藏在人類經驗之下所不斷變化的關係。最終,《分類》邀請觀者思考關於構建、擴展和重塑分類的多種方式。

僅限預約參觀,請聯繫visit@70sqm.com

「70平方米」畫廊空間,中國上海市徐匯區衡山路41號一樓 200031


[1] 五行指的是中國古代世界觀中構成宇宙存在與發展的五種元素:金、水、木、火、土。 這五種元素不僅對應自然元素,還關聯到季節、音律、德性和顏色等諸多方面,形成一個相互連接的體系。 例如,「水」對應冬季、羽音、智、黑色,成為共屬的「水行」家族成員。

[2]【戰國】《禮記·月令》,約公元前475–221年; 【東周】《考工記·梓人》,約公元前5世紀; 【西漢】劉安,《淮南子·時則訓》,約公元前136年; 【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逆順》,約公元前136年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