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1日至3月7日

嘈雜的沈默

朱小禾個展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將榮幸呈現藝術家朱⼩⽲(出⽣於1956年)在上海的⾸次個展《嘈雜的沉默》,展出藝術家⾃1990年代末⾄今的⼗餘幅繪畫作品及不同系列的創作⼩稿。

朱⼩⽲曾於1989年參加現代藝術⼤展,⾃1990年代中期以來開始選擇抽象的短線作為繪畫的基本元素,他的作品常由⽆盡的、隨機和⽆規律的短線積聚構成,這些短線也是對圖像符號進⾏誤讀、拆解與重新書寫後遺留的痕跡,藝術家稱之為“複雜的闡釋性書寫”,評論家⾼名潞也曾以“極多主義”來定義其創作特點。藝術家在創作中完全拒絕個體的表現以及觀念、情感、圖像的直接再現,他的作品呈現出晦澀與難以親近的特點,他的繪畫同時也被認為具有哲學思辨的特點,或稱⼀種“形⽽上的運作”。

展覽標題“嘈雜的沉默”描述了⼀種新的繪畫症狀和感知⽅式,在其中畫⾯本⾝並不進⾏任何話語訴說,僅僅留下密集喧鬧的、⽆意義的線條堆疊,常識與經驗亦於此失效;與此同時,這⼀沉默的繪畫表⾯因其保持與圖像資源的⽆限鏈接⽽避免陷⼊重複與空洞,具體⽽⾔,藝術家限定連環畫為基礎的圖像檔案,以誤讀和重寫等⼀系列動作的集合體來不斷推進繪畫感知的完全陌⽣化。

朱⼩⽲的創作由線條符號的層層疊加完成,層與層的邊界因其採集的圖像踪蹟之多以及採集動作的任意性⽽被隱藏,整體上給予觀眾⼀種密不透⻛、不可捉摸的視覺觀感。當觀者試圖追溯繪畫過程的起點時,也只能⾮常偶爾或依稀地看到圖層中⼈物、物件、動作或場景的⼤致輪廓。正如藝術家所⾔,他在創作中不斷地“聆聽、吸收、採集圖畫檔案的⼀切踪跡,⼀切細枝末節”,這些被捕捉的微⼩視覺元素——或來⾃藝術家收藏的連環畫集,或來⾃現實的影像,抑或是來⾃出其不意的發明,由於被剝離出原本的語境、排除了經驗與話語⽽成為藝術家運作的中⽴的對象,⽽他的繪畫就像是收集這些踪跡與細枝末節的盒⼦。

此次展覽中的部分作品及創作⼩稿⾸先提供了觀察這些如星雲般的圖像踪蹟的線索,《騎⼠》(2009)中表層的濃⿊線條可能提⽰了抽象的⻢頭和⼠兵⾝軀,其陰影般的殘跡只是對於觀眾進⼊底部更加神秘圖層的邀請;早期作品《作家肖像》(1999)則以機械結構圖為起點來推進線條的運作和繁殖,最終形成異樣⽽疏離的⼈物輪廓。藝術家常常在數年間反復修改同⼀幅作品,《古連環畫》(2019)來⾃對《會客》(2007)的重新創作,在原作中仍可以辨別出兩組呈三⾓形的賓客隊列,這⼀運動痕跡在新作中以更⾼的強度和密度被重重覆蓋。另⼀⽅⾯,展覽嘗試以不同時期作品的感知強度或疏離程度來進⾏空間的編排,把每⼀幅作品視作在感知上極度濃縮的、極度繁雜和吵鬧的、但卻⼜極度沉默的時間膠囊,或如藝術家所⾔“⼀個最吵鬧的、語⾔最混亂的巴別塔的⼯地”。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