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4日至10月30日

象由心生

群展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即將呈現9位青年藝術家的群展《象由心生》,展覽作品來自:李文光、李曉靜、劉玉潔、羅月明、錢佳華、任日、陶軼、夏青勇和朱佩鴻。所有參展藝術家在“心象”與“畫跡”之間,都選取了一種順其自然的工作方法,既不把作品看作是自我精神的極端投射,也不將其視為純粹的物質客體。藝術家在強化材料物性自然呈現的同時,弱化了人的主體意識,使人與物之間形成一種均勢。從而,材料從繪畫創作的客體,轉化為創作過程的主體參與者,人的情緒與材料之自然質性在作品創作中本然契合,還原出物之自在靈性。中國傳統哲學概念中的“象” ,兼具“形象”和“象徵”之意,是以直觀體驗的角度,對具體事物及其相互關係的整體性認知。言為心聲,象為心畫;所謂“心象”,是指“心”與“象”的統一交融、合而為一,追求超越主客體分離的“忘我”之境。這是一種“忘我”的藝術創作狀態,而作品中“我”又無處不在。

李文光1985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自2011年起,李文光由布面油畫轉向紙本創作,以宣紙與中性水筆為創作媒介,在創作過程中導入一種數學性的「抽象公式」,在網格化的框架中緩慢的、重複性的勻速排線。《護身符》是藝術家極具個人符號的系列作品,以紅、藍、黑三色中性水筆構畫的幾何圖形,猶如萬花筒般無限延伸與自我生髮,畫面中的三角形和圓形隱喻神力,呈現出神秘主義色彩。始於2017年的藍色系列作品,是李文光在藝術形式多樣性上的又一次探索。《啟明星》和《靜水深流》看似非常“抽象”,實則作品中是有敘事內容的,藝術家將某個事件、某種個人心緒或某一時期的日常記憶都投射到畫面中。

李曉靜1981年出生于中國山東,2009年碩士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李曉靜的作品將非具象的和可辨識的形式結合起來,藝術家以作品中飄忽的線條、明顯的擦拭和滴下的顏料,在認知的邊緣營造了一種頗具氛圍的意象,靜謐且巧妙寓意,超越了畫面本身所描繪的內容,給觀者“畫外之境”的聯想。作品《節肢動物》中,一隻節肢動物被放大,佔據了斑點和墨滴遍佈的世界。它的外貌特徵與它所處的環境相呼應,這樣的環境黝黑、斑駁、又帶有好奇的探尋,都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這些詩意般的觀察視點,裡面隱含了藏匿於各種現象之中的神秘本質。從李曉靜的繪畫中可以看出,這樣的世界只有在超越言語之外的隱喻性視覺中才有可能產生。

劉玉潔1984年出生于重慶。2009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劉玉潔的藝術創作著力於探索裝置藝術與平面繪畫在空間上的關聯性。其作品在西方油畫的表現形式下,融入中國傳統工筆劃的功底,畫面在色調上呈現出沉穩的灰度,傳遞出十分微妙的視覺體驗。大自然中的瀑布是劉玉潔藝術創作的母題之一,藝術家將主觀感受、情緒與思想融入客體瀑布之中;瀑布這一物象的層疊性,經由繪畫裝置的結構引導,呈現出不同時間與空間的轉換。作品《瀑布圖》中,瀑布由藝術家以高度簡練的線條勾勒而出,刻畫出畫面的空間感;自上而下的構圖方式,也給觀者營造出瀑布飛流直下的時間遐想,呈現出時間的交替感。

羅月明1987年出生于山東。202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第三工作室,獲碩士學位。羅月明的藝術創作中囊括宇宙萬千,畫作中的天、水、樹、蟲等,都與他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畫面始於對世間萬物的捕捉,最終呈現的「模糊的象」卻是平靜而理性。這個過程不是靠邏輯的推理和論證,而是從人的親身感受出發,憑藉直觀的體驗和領悟,對萬物進行整體性把握。在紙本素描作品中,藝術家以鉛筆在不動波瀾地重複排線中所留下的痕跡,抹去了具有表現性的藝術語言;其丙烯作品沿用了紙本作品中素描排線的方法,不同於紙本作品中因隱藏筆觸所呈現的金屬感,丙烯因其材質的特殊性,在形體過渡間展現出一根根具體的、細緻入微的線條。

錢佳華1987年出生於中國上海,2011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錢佳華的繪畫強調畫面的扁平透視,作品中的色彩、線條與塊面互為支撐,呈現出建築般的精准度與節奏感。藝術家帶有即興行動的創作方式,擁抱作品中出乎意料之外的偶發性,畫面的層疊中夾雜著隨機、互動與平衡,藝術家在此過程中觀察、體悟和記錄著畫面自在地生長。藝術家以畫布的物理邊沿作為界線,通過持續地覆蓋、切割與牽引,畫面中的色塊與線條在偶然性中完成一次次地躍遷,層層疊加,逐漸形成一個充滿敘事趣味的虛構空間。那些由人生經驗、記憶和欲望組成的真切生活體驗,構成作品中一個個充滿戲劇性的瞬間,最終定格為畫面中極具代表性的堆疊、拉扯、尖角等視覺元素。

任日1984年出生於中國哈爾濱,2014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學位,2020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理學碩士學位。任日的作品運用了蜂蠟這一獨特媒介,他對蜜蜂心理學的瞭解和自然的親近讓他得以與蜜蜂合作。藝術家的雕塑體現人與自然的關係,包括和諧、解構、重塑和干預,在此過程中也可能產生無法預期的、變化的和令人驚奇的結果。在《元塑系列之二》中,蜂王被置於盒子的中央,工蜂便開始圍繞它築巢。上帝七日創造世界,任日每隔一個星期就以擲色子的方式決定放置盒子的位置和方向,蜂蠟雕塑的形狀也因此而改變。《元塑系列之三》則是探討人類與蜜蜂關係的行為藝術表演,他把自己看作一個平面,將蜜蜂按壓在臉上、被蜜蜂不停地蜇咬。

陶軼1978年生於上海,2005年畢業於德國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自由藝術系。音樂對他的影響內化在其畫面的色彩和構圖上,而在作品中建立某種自在的秩序感是其藝術創作貫穿始終的線索。陶軼的藝術創作有意在限定的規範中思辨自由與觸碰未知,畫面上即興的繪畫感和遺存的痕跡,形成時間肌理。《無畏》系列作品採用相同的橫向構圖,藝術家以手臂作為圓規在畫面中心畫出一道弧線,並以此為幅面分割。Abhaya直譯無畏,取自Abhayagiri無畏山寺,是斯里蘭卡的一座寺廟名字,據傳東晉高僧曾取經求法於此。此作中覆缽式佛塔的形象被抽象為一道半圓,藝術家有意識地將畫面的穩定性轉化為一種莊嚴的精神,三米長的畫布上除了這個半圓別無它物,畫面得以釋放其內在的宇宙。

夏青勇1988年出生於湖南,2011年獲得中央美術學院學士學位。夏青勇以自己的美術史知識和觀念駕馭去進行創作,從宣紙的紙性特質上入手,把宣紙揉褶起來,自然成形,然後借助宣紙與水本身的質性消融筆跡,層層暈染下,人的意念亦融入作品之中,再展開宣紙,折痕的地方便形成了出人意料的痕跡,或有或無,自然成趣。這些折痕造成的墨蹟或墨痕有皴法的味道,但全然不同於毛筆的皴法,而具有硬邊、硬朗感。夏青勇不僅以宣紙媒介的折痕特性形成美感,也將設色灌注其中,二者交互,是一種對比和對抗,折痕拒絕華潤的設色,而設色需要齊整的平面來負載色彩。但折疊與折痕極端地拒絕了傳統的設色規則,因此,宣紙撫平後所呈現的視覺就不同尋常,頗多當代的解構與重構意義。

朱佩鴻1987年出生於中國上海,2014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得碩士學位。《我的空間》系列專注於創作過程中閃現在畫面中的點、線和色塊,及其相互間因聚散與消解而在畫面上留下的痕跡。在此創作過程中,筆觸之間互相疊加、覆蓋,顏料緩緩滴落蔓延、凝固止停,反反覆覆直至這些碎片化的痕跡,達成一種內在的秩序,彼此間有機地互相連接,構建起藝術家頭腦中所感知到的意識網路空間。其抽象動態氣模裝置《Space O》則借助虛擬實境技術用手柄代替畫筆,以天空代替畫布,釋放存在于宇宙時空之中的磅礴的色彩能量。藝術家結合藝術和科技,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將其與我們的世界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