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8日至8月31日
时间的形状
上海
概要
上海—藝術門即将荣幸呈现群展《时间的形状》,展览作品来自艺术家:朱金石、倪志琪、王小松、陈彧凡、任日和朱佩鸿。此次展览以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时间纬度为视角,旨在探讨时间如何成为艺术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们无法直接观察“时间”,却可以借由人们在不同时刻与环境下,对生命存在形式的不同认知和解读,窥探人类活动作用下“时间的形状”。此次展览的六位艺术家,均有旅居或求学海外的经历,在东方与西方之间,他们从自身的生命经历出发,使用了属于自我的阐释方式与修辞手段,来表达那些构成他们内心世界的“时间的形状”,从而建构起个人的叙事方式与艺术语言。
耶鲁大学艺术史教授乔治·库布勒(1912–1996),在他1962年出版的《时间的形状:造物史论》一书中,呼吁对“时间的形状”进行反思,跳脱出那种以生物的成长、衰老和死亡为比喻的普遍性“生物模式”历史叙事幻觉。此次展览挪用《时间的形状》为题,延续了自1970–1980年代以来,对西方盛行的进步式乌托邦理想的质疑。当今地缘政治的加速裂变及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均引起了关于多重历史叙事的激烈交锋。随着艺术史长河的涌动,我们愈发清晰“时间的形状”并非只有一种,在不同时刻以及不同环境下的人们,对生命存在形式和时间的认知各不相同。与西方所注重的逻辑理性思辨方式不同,东方传统哲学的直观会意思维,重在意会和瞬间感悟,由此生发出迥然不同的东方美学。
回顾朱金石过去四十余年的艺术实践,抽象绘画与观念装置艺术是两条互为平行又对抗的延展脉络。朱金石的“厚绘画”风格独具一格,艺术家用调色板、砌墙抹刀、木铲、十五公分的画笔等将颜料重色厚涂于画布之上,凸显出极具雕塑感的三维样式,画面上的空隙、断裂、留白、厚度、颜料形成一套自属的视觉系统。在此次展出的装置作品中,宣纸、竹子等材料的运用令人惊异,纸张本身的物理特质和文化属性被消解,柔软的纸张被赋予建筑的体量,轻盈堆叠成繁复与坚韧。在敞开的空间内,艺术由私密转向为公众,作品与空间一起延展成为特殊的结构景观。
倪志琪在其创作的《阿尔罕布拉宫》系列中,选用中国古法手工造纸覆盖于亚麻布面,以融合拼贴与绘画的方式,将画面分割构成无限延伸的瓷砖图形,回溯关于这座屹立在西班牙由中世纪摩尔人建造的红色宝殿的记忆。有时候艺术家还从欧洲建筑的残缺部分,获取灵感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并将欧洲特有的人文环境转化为自身的独特感性表达,在中国传统绘画技艺的帮助下彰显平实无华的气息。物质本质的提炼源自内心深处自然与平和的思想。作品褪去的颜色与粗糙的边缘所隐含的艺术内核,是带有东方人文关怀和关于时间记忆的思考。
王小松始终坚守以传统“油彩与布面”为主要媒介与形式,在不断实践中突破了传统绘画中固有矩形外框或者其它几何形边界的视觉定义,提出了具有革新性的“多维度绘画”理念。“多维度绘画”旨在探讨弯曲与皱褶空间的艺术表现形式。王小松将平面绘画里的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等变量,延伸至多维立体空间,运用大面积单色铺陈、凹凸的画面等,竭力探讨弯曲空间中绘画形式与变量间的关系,在画面上折射出中西方双重文化的共性与矛盾。其作品表现出超越材料形式之外的生命与灵魂,以弯曲的形状隐喻当下人性的焦虑与精神困境以及多变性,发人深思。
陈彧凡的艺术创作取源于“道”和“禅”,通过重复排列的点、线以及纯净的色彩,转化为他独有的冥想过程和个人语言。陈彧凡的作品围绕着视觉的结构与意念的强度,并借由物与空间的集与散,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实践。作品由点和线组成的平面,面与物构成空间,再以叠加重复行为发展出时间的线索,这是艺术家与材料的沟通过程,这既是艺术家的一种自我体验的修行,又是一种观念性行为艺术。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可见艺术家对绘画的可能性的探寻,从二维平面的绘画、到三维的立体装置,以及如何从形式、内容到观念的外在整体性和内在关联性。
任日的作品运用了蜂蜡这一独特媒介,他对蜜蜂心理学的了解和自然的亲近让他得以与蜜蜂合作,从而创作出让人惊艳的雕塑作品。艺术家的雕塑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和谐、解构、重塑和干预,在此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无法预期的、变化的和令人惊奇的结果。他的首个系列作品《元塑系列之一:几何学的起源》,包括多件由蜂蜡制成的地图。在《元塑系列之二》中,蜂后被置于盒子的中央,工蜂便开始围绕它筑巢。《元塑系列之三》则是探讨人类与蜜蜂关系的行为艺术表演,他把自己看作一个平面,将蜜蜂按压在脸上、被蜜蜂不停地蜇咬。
朱佩鸿专注于创作过程中闪现在画面中的点、线和色块,及其相互间因聚散与消解而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在此创作过程中,笔触之间互相叠加、覆盖,颜料缓缓滴落蔓延、凝固止停,反反复复直至这些碎片化的痕迹,达成一种内在的秩序,彼此间有机地互相连接,构建起艺术家头脑中所感知到的意识网络空间。在他看来,宇宙间生命体的意识彼此链接形成一张意识网络,当他投身于创作的时候,这些意识能量体通过画面中的色彩与之同振共鸣,并在线与线之间被牵引,于是画面中的线形成一个通道,暗示了一个个行进中的运动轨迹。它们时而聚拢、时而消散,最终达成一种内在的平衡、有序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