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關於展廳

2023年11月9日至12日

中國上海市徐匯區龍騰⼤道2555號

展位A103

上海—藝術⾨榮幸宣佈即將參加第⼗屆⻄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並帶來不同時代和⽂化背景的藝術家的作品。此次參展藝術家包括阿麗⽶·阿德⽡勒(Alimi Adewale,1974年⽣於尼⽇利亞)、薩姆森·阿⾦尼爾(Samson Akinnire,1986年⽣於尼⽇利亞)、杜克·阿⻄德爾(Duke Asidere,1961年⽣於尼⽇利亞)、菲⼒普·考爾伯特(Philip Colbert,1979年⽣於蘇格蘭)、瑪吉·漢布林(Maggi Hambling,1945年⽣於蘇格蘭)、塗鴉先⽣(Mr Doodle,1994年⽣於英國)、倪志琪(1957年⽣於中國)、巴巴吉德· 奧拉通吉(Babajide Olatunji,1989年⽣於尼⽇利亞)、朱⾦⽯(1954年⽣於中國)和朱佩鴻(1987年⽣於中國)。


尼⽇利亞藝術家阿麗⽶·阿德⽡勒、薩姆森·阿⾦尼爾、杜克·阿⻄德爾是⾸次在中國展出其作品。阿麗⽶· 阿德⽡勒居住在拉各斯,他的創作之旅圍繞著發掘定義了⾮洲經驗的深刻之美和⽂化掛毯展開,揭⽰了塑造⾮洲⼤陸的豐富遺產、充滿活⼒的傳統和多樣化的敘事。透過他的繪畫,他努⼒喚起情感,挑戰先⼊為主的觀念,並邀請觀眾更深⼊地理解⾮洲複雜⽽多⾯的⾝份。這次展出的《蒙⾯遺產》系列是⾮洲傳統與當代藝術交會的迷⼈之旅。該系列把基林地毯作為畫布,上⾯栩栩如⽣的⾮洲⾯具將⾮洲豐富的⽂化遺產與現代藝術表達融合在⼀起。該系列中的每⼀件作品都是向⾮洲⾯具深刻意義的精彩致敬。這些充滿歷史和儀式⾊彩的⾯具⻑期以來⼀直令藝術家和學者們著迷。


薩姆森·阿⾦尼爾是⼀位跨界當代藝術家,出⽣於尼⽇利亞拉各斯。他於2012年畢業於拉各斯州⽴理⼯學院,獲得雕塑專業國家⾼級藝術⽂憑。阿⾦尼爾的概念始於抽象形式。他收集並重新構思廢棄的材料,以製作出特定的形狀或紋理。這些材料通常是從周圍環境中發現的可解構、操縱和修改的物件。有時,他會先將螺絲或釘⼦錘⼊⼀塊⽊板上,然後向外擴展。他通常從⼀端開始,然後構圖幾乎是突然之間就會⾃動產⽣在他眼前。整個創作過程包括但不限於燒、鑄、雕、切、膠、釘、捆、沖、塗、焊等⼯序。他的作品是未完成的碎⽚集中,以將廢棄物品臨時拼湊的材料進⾏有章法的組合為特⾊。


杜克·阿⻄德爾是尼⽇利亞最著名的當代藝術家之⼀,在國際和他的祖國尼⽇利亞都擁有⼤批追隨者。他在聯邦奧奇理⼯學院教授了五年繪畫、素描和藝術史,然後從1995年開始在拉各斯成⽴⼯作室做全職藝術家。他的多媒體實踐反映了他的成⻑經歷,反復出現的⼥性形式主題是對養育他的⼥性的致敬。他受布魯斯·奧諾布拉克佩亞教授(Prof. Bruce Onobrakpeya)指導,並師從加尼·奧杜托昆(Gani Odutokun),後者對他的⽣活和藝術表達產⽣了深遠的影響。阿⻄德爾透過各種⾵格的創作⼤膽地表達⾃⼰,包括鉛筆畫、雕刻、油畫和丙烯畫、粉彩甚⾄幻燈⽚。他在⼥性為主的家庭中⻑⼤,這可以從他的肖像和臉部系列作品中反復出現的⼥性形象主題略⾒⼀斑。阿⻄德爾認為他的畫作已經成為他奮⾾的象徵。


居住在倫敦⾃學成才的尼⽇利亞藝術家巴巴吉德·奧拉通吉將呈現他的超寫實主義粉彩和丙烯肖像《部落標誌》系列,它探討了尼⽇利亞農村部落為了⾝份和種姓分類⽽進⾏⾯部劃痕的古⽼傳統做法。儘管他的畫⾯⼈物是虛構的,但奧拉通吉合成了不同⼈的⾯部特徵,並且其中⼀些⼈是他在⽇常⽣活中遇到的。這些肖像來源於藝術家與這些帶有⾯部劃痕的⼈們的互動和交談,這些⾯痕也是部落遺產的象徵。通過他對尼⽇利亞⽂化的⼯作和研究,奧拉通吉試圖瞭解全球化如何影響我們的⾝份,以及它如何繼續改變我們幾代⼈。《部落標記》系列是⼀組超寫實主義肖像作品,⽣於尼⽇利亞的藝術家巴巴吉德·奧拉通吉對古⽼的⾯部刻痕做法進⾏了廣泛的⺠族志研究,並給這些帶有⾯痕的主⾓賦予想像的⾝份,塑造出⾼度逼真的肖像畫。


此次將展出倫敦超波普藝術家菲⼒普·考爾伯特的兩件標誌性雕塑作品,他以龍蝦卡通形象在全球範圍內廣受歡迎,將波普符號重新想像成⻯蝦的服裝。他的作品有⼒地探索了當代數字⽂化的模式及其與更深層次的藝術史對話的關係。展覽現場的雕塑系列揭⽰了藝術家將其標誌性的龍蝦形象進⾏了擬⼈化。各式各樣的龍蝦形象融⼊不同的⽇常事物中,最後形成了⼀系列後現代⾵格的混合體作品。對考爾伯特來說,在作品《龍蝦章⿂》中,龍蝦的剋星是章⿂。他試圖在作品中創作更多的章⿂,以之作為恐懼和死亡的象徵。儘管他(龍蝦)是其中的弱勢⽅,但他(龍蝦)的使命便在於要反抗章⿂所代表的恐懼與衰亡。


瑪吉·漢布林是⼀位備受讚譽的當代畫家和雕塑家,她的作品具持續的挑戰性和吸引⼒。2019年,漢布林的作品在中國進⾏了兩次重要的回顧展,⾸先是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然後在位於廣州市的廣東美術館展出。她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主要機構收藏,其中包括紐約⼤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英博物館、泰特美術館和國家肖像畫廊。藝術⾨將於11⽉在⻄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上展出漢布林的著名《⽔牆》系列的⼀幅作品。該系列曾在倫敦國家美術館、俄羅斯聖彼德堡冬宮博物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等場地展⽰,⽽去年紐約⼤都會藝術博物館亦收購了⼀幅《⽔牆》畫作。該系列的靈感來⾃於藝術家薩福克郡⼯作室附近的海洋,狂⾵掀起巨浪衝擊著海堤,反映了⼤⾃然的⼒量和存在的無常本質。漢布林的作品主題强烈,不斷重申她對⽣活的熱情。


塗鴉先⽣在1994年出⽣後就開始⽤塗鴉來填充地球表⾯。他最開始⽤塗鴉覆蓋⽗⺟的傢俱,最終填滿了整個臥室,直到他意識到⾃⼰的家不是⼀塊⾜夠⼤的畫布。他曾說過:「我希望我的⼯作盡可能多地填滿地球。」與經常被拿來⽐較的凱斯·哈林的作品不同,塗鴉先⽣的作品沒有政治⾊彩,相反他的⺫標是創造⼀種快樂的視覺語⾔,讓所有觀眾都能沉浸其中。此次展出藝術家較⼤的作品之⼀《塗鴉先⽣和塗鴉太太在泡泡糖海灘》是⼀幅慶祝塗鴉先⽣美滿愛情故事的作品,當中蘊含著「DoodleWorld」(塗鴉世界)的愛、快樂和幸福的元素,儼如以強勁的耐⼒將他的世界直抵觀者的世界。他的創作過程流暢、即興、果斷、極具治癒性,為密集的⿊⽩線條的塗鴉逐漸增添明亮和鮮豔的⾊彩。


上海的藝術家倪志琪透過混合材料和拼貼來捕捉互不相干的概念並使他們顯現在畫作上,並⽤了柔和的⾊調進⾏了分層處理。藝術家對於這些材料的考量與運⽤,以及他對材料物性所引發的獨特感覺共同塑造了其作品⾯貌。物體的固有屬性被剝離、拆解、重組,感受的縫隙在不同層次間游移,因抽離了所有空氣⽽被⾼強度的壓縮,以⾄於知覺的真空變得如此堅固,觀者似乎被邀請進⼊⼀個特殊房間,⼀種既是現實的⼜是超脫的感知領域,這樣的存在暗⽰著直接參照物的缺席,並代之以可⾒的痕跡。


朱⾦⽯在1980年代初期是中國抽象藝術的開拓者,90年代客居柏林,轉向裝置藝術,2000年重歸繪畫。此次展出的是朱⾦⽯近年標誌性厚繪畫,作品《三國歸晉寺》是兩⽶繪畫系列最初開始、最後結束的⼀幅作品。三國⿍⽴,魏蜀吳經歷的相互吞併之爭⾛向終結恰符合名字出處。⽤無形象、無情節,只有⾊彩、厚度、重量的⽅式敘述歷史是⽂學抽象主義的⾵格,它帶來全新的視覺體驗與⽂學的關聯,是不可⾔說的體驗,是作品名稱觸動記憶與幻覺的美學。

朱佩鴻1987年出⽣於上海,其藝術創作的靈感源⾃於他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視覺記憶。在作品《⽣⻑》中,藝術家專注于點、線和⾊塊,筆觸重疊並相互覆蓋。顏料慢慢地滴落、擴散,凝固、停⽌,反反復複,直⾄這些碎⽚化的痕跡達到⼀種內在的秩序,有機地相互連接,構建出藝術家頭腦所感知到的意識網路空間,猶如介於現實與虛擬間的烏托邦精神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