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公众开放日 2016年11月12日至13日,早上11时至晚上6时
上海—藝術門荣幸宣布参与2016年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藝術門将在主画廊区E01展位呈现本次展览作品。在短短的四年里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发展成为了上海的主要国际艺术博览会,吸引了来自中国,亚洲以及其他地区的顶级画廊。本届博览会将再次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于11月12日至13日向大众开放,于11月10日带来两场藏家预览,以及于11月11日当日进行开幕晚会。
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
展位 E01
地点 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市中心静安区延安西路1000号
安东尼·⻨克勒夫 b. 1975,意图-六, 2016,蜂蜡,油画,法式麻布,135 x 112 cm (53 1/8 x 44 1/8 in.)
藝術門将展现杰出国际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中国艺术家李竞雄、仇德树、任日、苏笑柏、张健君、朱金石和杨泳梁,墨西哥艺术家博斯克·索迪(Bosco Sodi),印尼艺术家嘉多特·布吉尔多(Gatot Pujiarto), 以及英国的安东尼·麦克勒夫(Antony Micallef)、库尔·珀尔(Kour Pour)、辛塔·坦达雅(Sinta Tantra)和因卡·修尼巴尔MBE(Yinka Shonibare MBE)。艺术家们以丰富而多样的表现手法与主题,共同为画廊推动中国、其他亚洲地区及西方的当代艺术交流的使命作了最佳示范。每位艺术家同时在作品中带入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关于身份认同、民族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议题。
安东尼·麦克勒夫被称为现代表现主义艺术家,并被誉为现今当代艺术中最为优秀的画家之一,他的作品植根于社会现状与自我考察之中。本次展览中呈现的新作《意图—六》(2016)与早期的作品截然不同。他用厚重的颜料堆砌起浮雕般的表面,在柔和的背景前刻画具象式的图块。通过使用厚涂技法,媒材在作品中被运用至极限,模糊了我们对绘画和雕塑的固有理解。通过使用刮刀和调色刀等工具,麦克勒夫进一步扭曲颜料,令被刻画的形象失真变形,希望作品能由此真实地于现实中实体化,吐露出自己的“呼吸”。
嘉多特·布吉尔多(生于1970年)的作品探索反常、怪异、悲剧等元素。艺术家表示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中许多不寻常的事件与状况,包括他从周遭的朋友、电视节目及新闻获得的故事与信息。在他最新的作品中《熔化》(2016),布吉尔多想证明人类心灵的灵活性; 强硬的人类可以“融化”自己去适应周围的事物。布吉尔的作品荒诞,刺激观众们重新阐释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将其看作是一种新的现实,感受由它引起的种种情绪。艺术家将不同材质和花纹的布料通过拼贴、重叠、撕扯、捆绑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感官体验。
藝術門將首次在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展出墨西哥藝術家博斯克·索迪(生于1970年) 的作品。索迪在畫布上使用原始的綜合材料達到猶如“乾裂的大地”效果, 表现出作品的厚重以及凹凸不平的表面。
库尔·珀尔(生于1987年) 来自伊朗的父亲在 1980 年代末的英国经营起地毯商店,艺术家的早期教育也因此而受到纺织业的薰陶。随之,他创作了早期的地毯绘画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需要花费艺术家数月用于准备和研究展览和拍卖会目录中的设计。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大量劳动力配合和运用不同种类的工艺。细致的手工绘画、丝网印刷、使⽤扫帚逐层上色、打磨再到重新著色,缺一不可。艺术家试图借此系列作品展现他对地毯的兴趣,揭示作为手工品的地毯在世界中扮演的角色—社区中编织地毯的人们、它的历史、它的纹饰、它的图案以及它作为收藏商品的状态。
中国艺术家李竞雄(生于1987年)将带来 《野兽54》(2014–2015)系列作品,野兽绘画系列取自极富传奇色彩的法国海军见习医师谢阁兰(Victor Segalen)在1909年于中国留下的一批摄影及手稿。在这组项目中,李竞雄通过对金属板画面的涂抹、擦拭、切割以及打磨等一系列动作,用行动去破坏原形象的流畅性与清晰度。
身兼画家和书法家的仇德树(生于1948年),其作品超越媒介和主题,既呈现文化传统又抽陈出新。早在八十年代,仇德树即开始实践他独树一帜的创作技法,将水墨、颜料与宣纸相结合,撕裂之后再拼贴叠层。他将这种创作技法称为“裂变”,反映出他的世界观以及他对人生经历的反思。
任日(生于1948年)的作品运用了蜂蜡这一独特媒介,风格极易辨认。尽管采用的材料不同寻常、难以掌控,他对蜜蜂心理学的了解和自然的亲近让他得以与蜜蜂合作,从而创作出让人惊艳的雕塑作品。
英国/印尼艺术家辛塔·坦达雅(生于1979年)探讨二维与三维之间“推”与”拉”的平衡。她的作品确定两者之间的明确不同之处,同时不断的以不同手段将它歪曲,对绘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作出质疑。作为巴厘裔艺术家,坦达雅的作品展现其大胆及充满活力的调色风格,并质疑艺术的装饰性、功能性及社会角色。色彩是坦达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的存在跨越了其于艺术领域与工业制造领域的角色;作品中的颜色密密麻麻地出现,成为”色彩拼贴”的一部份。在艺术家眼中,这些颜色是被”切开”而不是被填上;被”层叠”而不是被混合;被”建构”而不是浮现。
苏东平(生于1958年)的艺术启蒙教育来自于其热爱书法的父亲,书法中所承袭的“不描”态度潜移默化地根植在他之后的绘画学习和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描”在书法中指的是不刻板地遵照规范与法度,让意念在笔下自然而果断地流淌。书法是苏东平的绘画语言,他将书法的法度与精神传承于抽象绘画的实践中,恰恰是脑袋里面最不经意的偶然和瞬间判断才是绘画最高的境界,才是“不描”的真正理想状态。
藝術門也将展现苏笑柏(生于1949年)具有神秘色彩的全新作品。苏笑柏是中国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作品介于雕塑和绘画之间。作品细致的画面极富立体感,或是精致的殻形,或是饱满的曲线形,他们凭自身立于世界,有着自己的历程,个性而独立存在。不专注描绘其他物体,他的艺术关切的是存在本身。
杨泳梁(生于1980年)最为代表性的人造山水画是用层层都市影片拼贴而成。对杨泳梁而言,数码媒体代表着前卫与未来,但他仍然将绘画视为他不可或缺的创作方式之一。本次展覧将展出影片《人山人海》(2016)以及综合媒介作品《隐逸的风景—山水二》(2016),为了更贴近真实的城市风采,作者使用了丙烯和水泥两种建筑材料,运用灵活轻巧的笔法,让沉重的灰色颜料在画布上活了起来。
因卡·修尼巴尔MBE(生于1962年)的作品通过绘画、雕塑、摄影和电影等多种媒介探寻种族和阶级的问题。他称自己为“后殖民时代”混种,不断地质疑著文化、国家的定义和身份。修尼巴尔的家庭极为重视教育,于作品《平衡知识的女孩》(2015)中描述着一位摇摇欲坠的女孩小心翼翼地平衡着左手上的一叠书。这件作品也联系着艺术家在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和伦敦度过的时光,隐喻他追求知识的过程以及自身对其童年、民俗、和传统虚虚实实的回忆。
而另一位当代亚洲艺术的先锋,张健君(生于1955年),则是位敏锐的时间观察者。通过艺博会展出的 《第一滴水》系列,探索历史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元素结构,反映出城市环境的短暂性和可变性。
藝術門也将展出中国艺术家朱金石(生于1954年)的全新作品,融合了中国文化中的感性及国际艺术视觉语言。利用传统中国美学理念,朱金石的油画画布上融入了一系列的“心灵图像”,强调观者和自然世界的关联性。